“養”與“生”是不同的概念,“養”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養”字,我認為,其理念有二種之義:一、“養”是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二、“養”多見多聞,豐富自己的才能與閱歷,做一位“無為而為”之人。
“生”是生命與生存二種客觀的理念。總而言之“養生”被當代人一直認為是養好自己的健康,養好自己的生命。我認為這是謬論,即便是這謬論,在本文我談談自己對“養生”一些看法。若想“養生”必須懂得“吃茶”,把茶吃對了,那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茶”為本草,本草亦是我們常掛在嘴邊“中藥”。“茶”可解毒,抗衰老之功效。在神農氏《山海經》曾有記載,“茶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雜論》也有記載“吃茶亦可輕身換骨”。以傳統醫學“茶”為本草,茶之性味甘苦,微寒無毒,入心肺胃經,有驅散疲勞,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瀉,具有防治高血壓、肥胖症、冠心病、精神不振、思維遲鈍,抑制脂質過氧化等。
“茶”有四氣五味,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茶性,它反映茶在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作用傾向,用以說明茶作用性質,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茶性;寒和涼之間,熱與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茶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為陽,寒涼為陰。
五味為辛、甘、酸、苦、鹹五種茶性,它既是茶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茶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此外還有淡味和澀味,澀附於酸,淡附於甘,以五行配屬關係,故習稱五味。五味的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如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如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虛、和中、緩急作用。“淡味”附於甘,能滲,能利,有滲溼利水。如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如苦:能洩、能燥、能堅、洩即通洩,降洩和清洩。一般具有清熱、燥溼、瀉下和降逆作用。如鹹: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通腸作用。
如茶四氣(四性)舉例,寒涼性:屬陰。作用:清熱解暑、降火氣、清熱除煩,瀉火通便,消除熱症,應以吃綠茶為宜。溫熱性:屬陰。作用:清祛寒 ,溫中補虛,溫經止痛,應以吃黑茶類為宜。
茶之五味,酸入肝,肝五行屬木。苦入心,心五行屬火。甘入脾,脾五行屬土。辛入肺,肺五行屬金。鹹入腎,腎五行屬水。如能將茶性弄明白了。自然成了日常中無形養生了。很多人都以為節制飲食、房事,或一些所謂保健品,或一些近年來五花八門的養生保健術來胡說八道。當然,如果真的身體出現有臨床病症,那就得求醫。
適時“吃茶”可以防治“未病”。但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吃茶”。真的想養生,那就得“吃茶”。
鄭偉榮於象頭山館
2016年 5月 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