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活動,中醫將其統稱為情志,或叫作情緒,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生中有重要價值,中醫科學理論認為,七情太過是導致人體生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謂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神情志,那麼,為何情志能導致疾病呢?中醫自古以來把疾病的原因分成三大類,即外因(外界氣候變化因素如風、寒、溼、燥等)、內因(體內情緒即七情的變化)和內外因三種。根據中醫的理論,七情與人體內臟器及其功能活動有密切的聯絡。可以說,情志導致生病與情志變化在人體內所引起的總的病理生理改變有關。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於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或心情,在正常範圍內,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
《黃帝內經》裡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彘,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乾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內外失調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發生多種疾病。
第一,喜,喜指狂喜。舊時有所謂“四喜”: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淤滯,便出現心悸、失眠、心痛、健忘等一類病症。
第二,怒,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中醫認為暴怒可以傷及肝,此時可能出現嘔血、咳血、衄血。盛怒之下,甚至會大量掉髮。當然,若是輕度的發怒,有利於壓抑情緒的抒發,有益於健康。
第三,憂,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沉默不語,憂鬱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嘔吐、陽痿、失眠、便祕、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
第四,思,思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慾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忠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
第五,悲,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鬱結,意志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
第六,驚,恐驚和恐這兩種情志基本上屬於同一性質。恐也可使氣下行,驚則氣失其序而亂。前者使腎氣受損,而後者則導致心氣紊亂,其結果是心悸、失眠、惡夢、癲癇,有時可窒息。
看來,情緒的變化,除了喜一項而外,對人體均有害而無利。而人非草木,不可能沒有情緒方面的波動,那不是時刻在威脅著人體的健康嗎?要一個人沒有情志的活動,那是不現實的。楊力教授提示七情太過可致病。太過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性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七情持續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如久悲、過於思慮、時常處於不良的心境,皆可積而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