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食物吃多了,腸胃自然就會受到傷害。因為人們吃進去的飲食都是由脾胃來消化而變成精微物質的,如果超過了正常的食量,多餘的食物就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就會生痰、生飲,反而變成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果偏嗜肥美甘甜重味的食物而不能消化,還會蘊積化痰生熱而導致疾病。現在常說的“營養過剩”所導致的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都與飲食過飽有一定的關係。
那吃多少才是“少”呢?孫思邈在《道林養性》中說:“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七八分飽”。怎麼才能做到只“吃七八分飽”呢?首先,要儘可能定時吃三餐,而不是覺得不餓就不吃。“先飢而食,先渴而飲",否則容易因為過飢而多吃,過渴而多飲,都對身體不利。
其次,吃飯時要細嚼慢嚥。現代人生活節奏很快,經常吃飯也是狼吞虎嚥,容易造成多吃。
最後,用餐之後應該稍微休息一下。吃完飯立即投入工作或馬上睡覺都是不合適的,最好是吃過飯緩慢地走一走,既可以放鬆身心,又有利於消化。現代研究表明:限食可使人體自主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受到衝擊,進而調節機體功能,使免疫力增強、神經系統保持平衡。
美國科學家推論,人類如果採用“少吃”的飲食模式,概率壽命可望增加20-30年。而最早提出“節食延壽”說法的義大利學者考納婁更是身體力行,在他83歲時還能騎馬爬山,壽終時超過100歲。當然,限食並非越少越好。其前提是全面攝食、營養平衡、飢飽適中。有專家建議:中國成人每天攝取的熱量保持在1200-1500千卡之間即可,並應減少糖和動物脂肪的攝入量。還有學者建議:如果以20-39歲的人進食熱量為100的話,那麼在50歲以後,每增加10歲,進食熱量要相應減少10%。
“少”除了讓人們要節制進食的量之外,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五味不能偏嗜。就是說雖然五味的食物能補益五臟之氣,充養我們的形體,但是五味偏嗜太過,則會傷及五臟之氣,成為發病的緣由。
五味過極,一方面會傷及本髒,如過酸傷肝,過苦傷心,過甘傷脾,過辛傷肺,過鹹傷腎;另一方面根據五行理論會傷及它所克的臟腑。如鹹為腎味,水克火,所以過鹹血脈凝澀不暢,顏面部也會發生變化;苦為心味,火克金,過苦就會使面板枯槁而毛髮脫落;辛為肺味,金克木,過辛就會使筋脈拘急而瓜甲枯乾;酸為肝味,木克土,過酸就會使皮肉粗厚皺縮,口脣揭起;甜為脾味,土克水,過甘就會使骨節疼痛而頭髮脫落。這是偏嗜五味所造成的傷害。
既然五味過極可造成傷害,那麼人們在日常食中就要多注意了。如患心血管疾病的的人,飲食就要少鹽;面板枯槁的人要少吃苦味的食品;筋脈拘急、爪甲乾枯無澤的人就要少吃辛辣的食品;而骨節疼痛、頭髮脫落的人就要少吃甜食。因此,在飲食中要注意五味調和,才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致密,從而長久地保持天賦的生命力。
指導專家
職稱/學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任職單位: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文獻資訊研究所副所長
湖南省高血壓與卒中專業管理委員會副會長
國家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負責人
以上健康科普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更多中醫健康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