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脾胃虛寒,身體狀態差

三招幫你防治脾虛腹瀉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黃帝內經》

脾虛,這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吃不下飯,或是吃了就拉,就可能有人說:“你這是脾胃不好。”或是“你的脾胃偏虛”。

可是,脾虛的真正概念是什麼?脾虛的表現有哪些?又應該如何防治脾虛呢?這篇文章為你詳細解讀中醫眼中的脾虛。

什麼是脾虛?

中醫所說的 “脾”與西醫上的脾臟概念不同。西醫所說的脾臟指的是位於腹腔左上方,與胃相鄰的器官,而中醫的“脾”所指代的是對應的各種功能,即《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之合肉也”。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脾胃有著運化水谷、化生氣血、補養肌肉的功能。

所以中醫所說的“脾虛”,指的是功能的虛弱,是一種概括性的生理機能的不足,不可理解為單純的脾臟器官的虛弱或是病變。

脾虛的表現和影響?

脾胃作為後天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對應的,脾虛的症狀表現也十分明確。

脾虛之時,由於水谷運化不利,水液和食物積滯,無法及時代謝,就會讓溼邪聚集在體內,而出現舌邊有齒痕、身體困頓乏力、胃口不佳等症狀,甚者會出現水腫、嘔吐、瀉下、大便稀溏等症狀,且有可能形成痰溼體質。

另一方面由於脾虛造成的氣血化生不足,肌肉補養不充分,就會導致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手腳乏力等症狀,如果長期處於氣血虧虛的狀態,更有可能出現手足逆冷、腰膝痠軟的症狀,形成氣虛體質。

什麼是脾虛腹瀉?

脾虛腹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腹瀉症型,同時也是脾虛大概率會伴隨的一種症狀,不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出現脾虛腹瀉的症狀。

由於脾虛,水谷的運化速度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滯,導致了食物和水液瘀積在體內,就有可能形成脾虛腹瀉,出現瀉下、便稀、飲食不下、神疲乏力等症狀。在換季這種外界環境變化較大的時期,腹瀉在脾虛之人身上發生的概率更是會大大增加。

如何防治脾虛腹瀉?

脾虛腹瀉,追根究底還是脾胃的問題,防治脾虛腹瀉,一方面要避免脾胃損傷,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的對脾胃進行補養。分享三點生活小貼士,有效防治脾虛型腹瀉。

1. 穴位按摩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的位置,是有名的健脾穴位,每天按揉三到五分鐘,能夠健脾化溼,益氣和胃。

神闕穴位於肚臍處,而中脘穴位於肚臍與胸骨下端連線的中點,兩者相距不遠,可以通過摩腹同時對兩者進行刺激。在飯後摩腹五到十分鐘,能夠促進腸胃蠕動,減輕消化負擔。在平時,摩腹也有著降逆利水、和胃理腸、固本培元的作用。

2. 飲食調節

中醫上說“稀粥白飯最為養人”。除了清淡飲食,減少脾胃負擔之外。粥品也是日常養生的一大妙招,是極好的養脾早餐。小米粥健脾和胃,好消化好吸收。山藥大棗粥益氣補血,薏米茯苓粥清熱除溼。還有紅豆、芡實、蓮子等食物入粥都是防治脾虛,溫中利水的佳品。

3. 調整作息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如何判斷男人體內雄性激素旺不旺盛?醫生:看是否擁有4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