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馨,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八年制學生。
【指導教師】郭煒,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山東新中魯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病情回顧】患者,男,47歲,山東聊城人,患者因盜汗、左肩沉痛數日,前來就診。患者自述夜間睡覺時出虛汗,且睡覺時鼻子不通氣,呼吸不順暢,睡醒後口乾,喜喝熱水,左肩膀沉重且輕微疼痛,時常感到小腿疲乏無力,白天手心腳心發熱,出汗多,怕風,受風后易著涼,食用生冷食物會腹瀉,小便渾濁如米泔水,且有泡沫。舌質淡,苔薄,舌中部有裂紋。
【辨證論治】中醫診斷為汗證,證屬脾腎陽虛,氣陰兩傷,遂立溫補脾腎,益氣固表,升津止渴之法,方用玉屏風散合苓桂術甘東加減,考慮患者小便渾濁如米泔水,酌加烏藥、山藥、益智仁溫腎縮尿固精,盜汗伴口渴腹瀉,酌加葛根、麥冬滋陰升津止渴。共5劑,1天1劑,1天2次,飯後1小時溫服。
【療效反饋】患者服藥後反饋,睡覺時出汗和手心腳心出汗的症狀減輕,肩膀沉痛減輕,口渴症狀減輕,尿中的泡沫減少。但是3天前體力勞動後出現腰痛的情況,舌質淡,苔略薄,舌中部裂紋減輕,脈沉。在原方基礎上加減後,繼續服藥,用法如前。
【按語】玉屏風散治氣虛表弱,自汗不止者,黃芪甘溫補氣固表扶正,防風辛散祛風解表祛邪,二藥相伍,固表止汗。另外黃芪偏於補脾陽;山藥側重於補脾陰。二藥相伍,一陽一陰,陰陽相合,互相促進,相互轉化,共收健脾胃、促運化,斂脾精、止漏濁之功;茯苓以利水滲溼為要,白朮以健脾燥溼為主。二藥伍用,一健一滲水溼則有出路。本案例患者,雖有盜汗之症,但並非純陰虛所致,筆者並沒有沿用六味地黃丸、當歸六黃湯之類,而是考慮到患者還伴有怕風、畏寒、喜熱食等脾腎陽虛的症狀,在治療時沒有固守單純滋陰之法,而是陰陽並調,氣津雙補,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
【坐診資訊】山東新中魯中醫醫院,每週六下午出診,請預約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