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肝主疏洩,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主藏血,開竅於目,肝腎同源,腎精不足,導致精不化血,容易導致肝血不足;脾腎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容易導致氣血虧虛;或因意外失血過多,或慢性病耗血傷肝等等 都容易導致肝臟出現血虛。

一肝血虛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以筋脈、指甲、雙眼、肌膚等因氣血濡養不足而出現肢體麻木,關節抽筋,手足震顫;指甲乾枯脆薄易斷;兩眼昏花、視物不清,眩暈耳鳴;面色淡白、虛煩多夢,易驚恐,女性容易出現月經不調,經期前後不定。舌色淡,苔薄白、脈細等血虛症狀。

肝血虛與肝陰虛症狀相似需鑑別:

1.肝血虛容易導致肝陰虛,因血屬陰,血不足則陰虛。

2.肝陰虛常見兩顴潮紅,雙目乾澀,視物模糊,手足心熱,脈細數等症。

辨證論治

治療原則:養肝補血。主方:四物湯(丸),八珍湯。常用中藥:川芎、當歸、熟地、白芍、阿膠、龜板膠、知母、枸杞子等。

兼見頭痛加菊花、蔓荊子;兼失眠加酸棗仁、何首烏、珍珠母等。兼氣虛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者,加黃芪,人蔘,白朮等。

二肝氣鬱結

多因情志抑鬱,或突然的精神刺激,鬱怒傷肝所致。肝失疏洩,氣機鬱結,則情志抑鬱;肝喜條達,久鬱不解,容易變得急躁易怒。氣鬱易生痰,痰隨氣升,積聚於頸部則易生癭瘤,鬱結於咽則見梅核氣,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氣病損及血,氣滯則血瘀,衝任不調,故月經不調、經行腹痛。氣聚則血結,久則成癓瘕。

肝氣鬱結容易導致脅肋脹痛,胸悶抑鬱,飲食減少,疼痛部位走竄不定,時痛時歇,得噯氣則痛減。頭暈目眩,身睏乏力,嘔吐,失眠多夢,心煩易怒,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

肝氣鬱結與肝火上炎症狀相似,需鑑別診斷

1.肝氣鬱結常有情志不舒的表現,病情輕重與情緒波動關係密切;而肝火上炎多由肝氣鬱結進一步發展而成。

2.肝氣鬱結證臨床以情志不舒,胸悶喜太息,胸脅或少腹脹痛竄痛,脈弦為基本表現;婦女可見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症狀;可有梅核氣,癭瘤,徵瘕等病變。

3.肝火上炎常見頭暈脹痛,痛勢急烈,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耳鳴如蟬,或胸脅灼痛,便幹尿赤,衄血,吐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原則

治療肝氣鬱結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常用藥有逍遙丸,柴胡疏肝散等

三肝火上炎

頭暈脹痛,耳鳴,面紅,目赤腫痛,急躁易怒,心煩不眠或多夢,口苦口乾,便祕,尿短黃,或脅肋灼痛,衄血吐血,婦女月經量多、超前,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

本證以肝氣鬱而化火為特徵。肝火上擾清竅易致頭暈脹痛;肝開竅於目,肝火炎上則面紅目赤;肝熱移於膽則導致耳聾、耳鳴。肝失條達,心神不寧容易導致急躁易怒,心煩不眠、多夢;肝火傷絡則容易導致脅肋灼熱疼痛;熱盛傷津則容易出現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尿短少黃赤等症;肝火灼傷脈絡,血熱妄行則會出現衄血、吐血,經行量多。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火上炎是肝氣鬱結的發展,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則易肝陽上浮擾亂心神,耗傷肝陰引動肝陽而成肝陽上亢化風證。

本證還應該注意與肝陽上亢證相辨別。本證以肝經氣火上逆為特徵。肝陽上亢證有陽亢的症狀,如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這一點與肝火上炎相似,但肝陽上亢還有眩暈欲僕,腰膝痠軟等肝陰不足的臨床表現。

治療方藥

肝火上炎治宜清洩肝火,常用藥有龍膽瀉肝湯(丸),丹梔逍遙丸,瀉青丸等

肝火上擾心神而失眠、煩躁者,加珍珠母、琥珀、磁石、龍齒,清熱安神。肝火化風,肝風內動,肢體麻木、顫震,加地龍、殭蠶、全蠍、蜈蚣清熱止痙、平肝熄風。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換季換衣 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