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血壓具有明顯的生物學變化規律。首先表現在季節變化上,其次主要表現在血壓具有時間節點生物學規律,即遵循典型的“醒-睡週期”,而表現出特徵性的24小時節律變化規律。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壓有兩個高峰時間。第一高峰是,清晨醒後的4~6小時內(6Am~12Am)血壓明顯升高,至上午10點左右達峰值,此時段的血壓在1日內最高。第二高峰是,血壓從早晨峰值下降至下午4時血壓又逐漸上升,至6時左右達相對高值。最低值是在半夜至凌晨3時許,血壓降至1日內最低值。
血壓的時間變化分型與高血壓併發症
醫學上,高血壓(hypertension)是指以體迴圈動脈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徵(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徵。
對於正常人及多數高血壓患者來講,白天血壓高於夜間血壓,夜間血壓值小於白天血壓值的10%,稱為勺型血壓;夜間血壓值大於白天血壓值的10%,稱非勺型血壓。
研究表明,非勺型血壓的高血壓患者比勺型血壓的高血壓患者易發生心、腦、腎靶器官損害及心腦血管事件,也就是講非勺型高血壓患者易發生左心室肥厚、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及腦卒中。
高血壓的測量與降壓目的
不同人群的降壓目標不同,一般患者的降壓目標為140/90mmHg以下,對合並糖尿病或腎病等高危患者,應酌情降至更低。對所有患者,不管其他時段的血壓是否高於正常值,均應注意清晨血壓的監測,有研究顯示半數以上診室血壓達標的患者,其清晨血壓並未達標。
高血壓治療的主要目標是血壓達標,降壓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降壓治療應該確立血壓控制目標值。另一方面,高血壓常常與其他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合併存在,例如高膽固醇血癥、肥胖、糖尿病等,協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險,治療措施應該是綜合性的。
什麼時間服用降壓藥?專家爭論不休
目前,控制高血壓主要靠服用降壓藥。但在服用降壓藥的時間上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哪個時間服用藥降壓效果更好。
觀點1、夜間有10%-20%的血壓,應當夜間給藥
理由是生理性下降,能更好地保護動脈血管和靶器官。睡前服藥的主要有6大優勢——控制晨峰高血壓、控制夜間高血壓、控制清晨高血壓、實現全面達標、減少體位性低血壓、減少心血管事件。
專家指出,高血壓治療的目標不僅包括管理血壓值,更包括管理血壓波動——診室血壓達標的患者實際上有50%-60%的存在夜間血壓不達標現象,部分甚至成為藥物干擾所致的反勺型血壓波動型別。
人生理性的血壓波動是勺型的,夜間有10%-20%的下降,且不應出現晨峰高血壓,控制血壓變異度和晨峰高血壓,能夠更好地控制患者的心血管風險,是降壓治療的全新目標。夜間給藥或許是改善血壓波動、達到這一目標的良策之一。
睡前服用長效平穩的抗高血壓藥物可以較好地糾正非勺型血壓狀態,對凌晨高血壓的控制療效明顯。對夜間(非勺型)、晨峰及清晨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白天的血壓易於監測,而夜間的血壓難以管理,是診室血壓測量和家庭血壓測量的盲區。因此睡前服藥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管理這一段難以監測的血壓,並且有效減少晨峰現象,防止夜間和晨起的心血管事件。
觀點2,不反對個別患者的夜間給藥,但反對一刀切!
專家認為:給藥時間是一個很經典研究方向,從前一直是一個小眾的話題,近年來再次廣受矚目,主要是緣於Hygia研究的結果被大量報道。Hygia研究的結果直接指向了所有患者都應該睡前用藥,但這個結果的可信度需要打個問號。
大型薈萃分析表明,高血壓患者收縮壓每降低10 mmHg,心血管風險相對降低20%。而Hygia研究的資料卻告訴我們,只要把一種降壓藥換到睡前吃,就能獲得比收縮壓下降20 mmHg更多的心血管獲益,這個結果“太好了,以至於不像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
專家從生理性血壓的角度分析了睡前服藥的科學性。指出:非勺型高血壓患者發生靶器官損害(如MI、卒中、腎功能損害等)的危險性顯著增加,深勺型血壓患者CVD事件也增高(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冠脈事件),深勺型更易伴隨血壓晨峰,腦出血風險顯著增高。40%-50%的高血壓都屬於勺型,而在經過藥物治療之後,有10%-20%會由勺型轉變為深勺型。如果夜間給藥,深勺型患者和勺型患者可能會面對不必要的風險。
而歐洲高血壓協會(ESH)2018指南雖然認可了非勺型(夜間降壓<10%)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高風險,但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夜間服藥能夠帶來獲益,因此不推薦夜間服藥。
專家稱,不反對任何能夠給患者帶來獲益的方法,但我反對將所有患者部分型別地“一刀切”,對於反勺型患者,支援夜間給藥以降低患者夜間的心血管風險,但對於深勺型、勺型患者,夜間給藥很可能增加夜間血壓下降幅度,人為地造成/加重深勺型。
認為臨床管理,一方面應該注重高血壓的精準治療和個體化治療。另一方面,結合動態血壓監測來更好地管理患者。
專家開出降壓藥時間處方
建議:1、短中效按頓服,全天控制最重要;2、長效藥按需服,精準施策效果好;3、非勺型,反勺型,睡前服用長效藥,適於夜間高血壓;4、深勺型早服藥,避免夜間血壓低,減少事件防跌倒;5、勺型血壓睡前服,血壓測量不可少。
專家達成共識:基於動態血壓監測的高血壓個性化精準治療才是正確且適合每位患者的降壓治療方式,切勿一刀切!
觀點3,中醫降血壓的基本原理是調理氣血平衡,而非強制治療血壓
高血壓是西醫之稱,中醫謂眩暈症。是引起腦中風(腦痙攣、腦血栓、腦梗塞、腦出血)的主要因素。
中醫認為,高血壓患者無論肥胖或消瘦,均易引起疲勞、精神不振的脾腎虛、肝腎虛等症狀。脾腎虛引發中氣久虛的心氣虛的(收縮壓)高壓高的症狀;肝腎虛引發血虛轉血熱的高血脂的(舒張壓)低壓高的症狀。
高血壓往往是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也兼有風、痰、熱等因素阻滯脈絡、氣血不暢的虛性代償。所以,降血壓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減少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血管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及時的把氣血虧虛的情況補起來,使人恢復到正常的氣血水平才是中醫的最終目的。
用中醫調理高血壓就是(清)補氣血,完全可以讓高血壓患者徹底擺脫終生服用降壓藥的痛苦與困擾。《內經》有云“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物極必反”、“重陽必陰,重陰必陽”、“氣屬陽,血屬陰”等中醫理論。
中醫降壓的基本原理就是對高血壓患者採用正確的理念,把氣血補上來,兼祛風、痰、熱等邪,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血壓完全可以恢復。
中醫專家提醒:首先,血液在體內流動需要壓力,不能因為偶爾一次的血壓變動就診斷為高血壓。通常情況下,在不同時期,連續測量三次以上,血壓均增高才認為是高血壓。其次,積極有效的對高血壓進行正確的調理,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發病率,還能快速的提高人的生活和身體品質。
第三,在降壓過程中,有些不正確認識,往往讓患者走入到治療的誤區:1、單純的使用西藥單一降壓。2、認為用藥後血壓降了,身體就好了。3、血壓一降,馬上停藥。4、降壓最求快速,盲目降壓。5、不配合綜合性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