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海,是百川匯聚之處。人體的胃、衝脈、膻中、腦四者,既是全身精神氣血的來源,又是營衛氣血,十二經脈匯合之處,並以水谷、血、氣、髓稱之為人身四海,以此和地域之東南西北四海比擬。所謂“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由於《靈樞·海論》篇正是以人身四海為論述的中心,說明其流注所在,闡述其有餘不足的證候,及針刺調治方法,故名之為“海論”。

“四海”是指水穀之海、血海、氣海、髓海,四者含義依次分敘如下:

“胃者,水穀之海”——胃是飲食水谷匯聚之處,為水谷精微的發源地。《靈樞·玉版》說:“谷之所注者,胃也”,說明胃主受納,是人體所需營養的源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機能活動,皆稟受於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供養。

“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亦即血海——衝脈是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處,是全身血液彙集之所,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一身經脈貫通的主幹。特別是能調節臟腑氣血,主生育。如女子在天癸發生作用的年齡,任脈通達,太沖脈旺盛、衝任相資,使經水按時而下,於是就具備了生殖能力。

“膻中者,為氣之海”——即宗氣匯聚之處。膻中指胸中部位而言(置兩乳之間),是宗氣發源地,能行呼吸,貫心脈。《靈樞·五味》謂:“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說明膻中是宗氣合成和發動的場所。

“腦為髓之海”——腦是髓的總彙之處。凡骨之有髓,惟腦最巨,佈於腦者,即為腦髓。前人認為人之記性不在心而在髓。李時珍認為腦是“元神之府”,所以說腦是人的精神活動之主宰。此外,髓海飽滿能使身體輕靈,健壯有力。

對於四海來說,“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經常維持和保養四海的正常功能,便使人體生機旺盛。反之,違背調養之道,四海功能日漸不良,必致人體虛弱衰敗。所謂“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是強調懂得調治之道,就有利於身體,有利於疾病恢復;反之,有害於身體,不利於疾病治療。人體的四海是營衛氣血與精神的源泉,而氣、血、精、神是維持生命活動的“至寶”,四海的生理作用無時不影響著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功能。所以《內經》告誡人們,在養生方面,要慎重調攝四海,就能健壯,不致起病,否則易病易衰。在治療方面,應掌握四海的循行和輸注規律,就能做出正確治療,促進病癒。

四海有餘與不足的臨床表現:

氣海有餘者,由於邪氣盛,鬱於胸中逆而不降,所以出現氣滿胸中,慌悶喘息,面色發赤等症。氣海不足者,則肺氣虛弱,肺主氣,聲由氣發,所以“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者,往往血行瘀滯,故自覺身體脹大沉重,鬱煩不舒,不知痛楚所在。血海不足者,則陰血虧虛,會自覺身體空虛瘦小,緊悶不適,不知痛楚所在。

水穀之海有餘者,因飲食停滯不得運化,氣機不暢,所以出現腹滿。水穀之海不足者,脾胃氣虛,受納運化失職,所以“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者,因髓充腦健,精氣旺盛,所以身體輕鬆有力,超出常人。髓海不足者,則精氣虧乏,故出現腦轉耳鳴、腿痠、眩暈、恍惚、目無所見、懈怠欲臥等症。

四海有餘與不足的調治原則:

對於調治四海有餘不足的疾患,《靈樞·海論》篇做了原則性說明:“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首先要辨清疾病的虛實(有餘不足),並了解掌握四海的循行和輸注規律及有關輸穴,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法則進行調治,方能取效。不要違犯“虛虛實實”之戒,否則必使病情進一步惡化。依照補虛瀉實的方針,謹守與四海相通的上下俞穴,這僅是《內經》對於四海病症提出的針刺治則,臨床尚須辨證施治,結合後世豐富的醫療經驗來處置。

最新評論
  • 1 #

    用什麼方法能讓四海充盈呢?

  • 2 #

    人體胃水穀之海,衝脈,氣血之海,膻中營衛聚海,腦精神天人之海。後天之本壽命之源泉。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8天假期怎麼預防吃壞肚子?這些養生妙招你要記牢,輕鬆度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