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骨質疏鬆是十分常見的骨病之一,主要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具體表現為疼痛、脊柱變形及發生脆性骨折。骨質疏鬆高發於絕經期的女性及老年人群,因此對於這類人群進行骨質疏鬆的防治又顯得格外重要。

傳統認知中,一般認為防治骨質疏鬆,補鈣就夠了,但實際上補鈣僅僅只是防治骨質疏鬆最基礎的手段,究其原因在於引起骨質疏鬆的因素眾多,年齡、藥物、生活習慣、飲食、內分泌因素等均可能會引起骨質疏鬆。如果將鈣比作水,骨骼比作水桶,那麼當水桶破了一個洞時,源源不斷的往桶裡面加水也擋不了水的持續流失,歸根結底還需要把“洞”給補上,也就是治療引起骨質疏鬆的“因”。

中醫認為,骨質疏鬆屬於“骨痿”“骨痺”“骨枯”等範疇,與腎、肝、脾胃等多臟腑的機能異常(虧虛)有關。因此,在治療骨質疏鬆時,辯證進行相應虧虛臟腑的補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我們接著來看。

一、腎與骨的關係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骨的正常生長髮育,有賴於腎精的濡養。但隨著人年齡的增長,腎精會因多種原因處於虧虛狀態,精虧髓減,骨失所養,或者腎陽虧虛,虛寒內生,髓冷骨弱,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

二、肝與骨的關係

肝與骨的關係需要通過腎連線,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養精,當肝血虧虛時,腎精也會失去濡養,腎精虧虛,進而影響腎精濡養骨的能力,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

三、脾胃與骨的關係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是腎精後天補充的主要來源,當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時,會導致腎精充養失調,間接的影響骨骼的濡養。此外,脾胃又主身之肌肉,而骨骼又有賴於肌肉的支撐,當脾胃運化失調,肌肉失養,也會骨骼失去支撐,加重骨質疏鬆的程度。

肝腎脾胃不足,均可使顧客失養,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因此,對於患有骨質疏鬆的人群,在補鈣的基礎上,適當的進行肝腎脾胃的調養,會有更好的效果。根據患者的情況具體又可以將骨質疏鬆分為6種證型:因此用藥也有不同,我們接著來看:

①肝腎陰虛型:主要表現為下肢抽筋、駝背彎腰、腰膝痠痛、手足心熱、眩暈耳鳴、潮熱盜汗、失眠多夢等肝腎陰虛症狀,治療以滋補肝腎為主。

②腎陽虛型:主要表現為腰背冷痛、駝背彎腰、腰膝痠軟、乏力、畏寒喜暖、小便頻數等腎陽虛症狀,治療以補腎壯腰為主。

④脾胃虛弱型:以形體瘦弱、肌軟無力、食少納呆、神疲倦怠、大便溏洩等脾胃虛弱症狀伴有骨質疏鬆症狀為主,治療以補益脾胃為主。

⑤腎虛血瘀型:主要表現為腰脊刺痛、腰膝痠軟、下肢痿弱、步履艱難、耳鳴等症狀,治療補腎活血化瘀為主。

⑥氣滯血瘀型:以骨節刺痛、痛有定處、筋肉攣縮、凝滯強直、肢體麻木、骨折或有骨折史為主要表現,治療以活血化瘀止痛為主。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男科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藥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