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60歲,因多尿、口乾、多飲2年入院,入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經過治療,患者血糖控制滿意。
早晨大查房檢視此患者的時候,患者問:“梅主任,非常感謝你們,現在血糖控制很好了,但口乾、多飲症狀沒有完全消退”,糖尿病血糖控制很好,為什麼口乾、多飲、多尿症狀沒有完全消退,是否合併有其他疾病?
通過檢查發現患者同時合併有原發性乾燥綜合徵(pSS),很明顯,患者口乾、口乾、多飲、多尿是糖尿病與乾燥綜合徵共同所致。
糖尿病為什麼會引起多尿、口乾、多飲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口乾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但是大家知道糖尿病患者為什麼會出現多尿、口乾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的症狀嗎?今天首先談一談糖尿病患者“多尿、口乾多飲”產生的原因。
多尿:由於血糖過高,超過腎糖閾(8.9~10.0mmol/L),經腎小球濾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形成滲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洩越多,尿量越多,24小時尿量可達5000~10000毫升,但老年人和有腎臟疾病者,腎糖閾增高,尿糖排洩障礙,在血糖輕中度增高時,多尿可不明顯。
口乾、多飲:主要由於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明顯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丟失過多,發生細胞內脫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進一步明顯升高,刺激口渴中樞,導致口渴而多飲,多飲進一步加重多尿。
為什麼血糖正常了,糖尿病多尿、口乾多飲症狀就緩解了
很明顯,血糖正常以後,尿糖陰性,不會出現滲透性利尿,不會出現多尿症狀,同時因為水分丟失減少,血滲透壓正常,對口渴中樞無明顯刺激作用,也就不會出現口渴多飲症狀。
除糖尿病外,哪些疾病會引起口乾、多飲、多尿症狀?
1.原發性乾燥綜合症徵 (pSS)
原發性乾燥綜合徵是一個累及外分泌腺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除有唾液腺和淚腺受損功能下降而出現口乾多飲、眼乾外,還有外分泌腺體外器官受累而出現多系統損害的症狀。糖尿病及乾燥綜合徵都有口乾多飲症狀,容易忽視,引起延誤診治。
原發性乾燥綜合徵的診斷標準是按照國際診斷標準來執行的:眼睛乾澀症狀、眼乾的證據, 口乾症狀、唾液腺受損證據 ,結合唾液腺活檢陽性及抗 SSA 抗體或抗 SSB 抗體陽性可以診斷。
2.腎小管酸中毒
腎小管酸中毒(KTA)是由於近端腎小管對碳酸氫鈉的重吸收障礙和/或遠端腎小管分泌銨或銨離子的能力受損,造成酸鹼平衡紊亂導致代謝性酸中毒的一組較為常見的臨床綜合徵。本病影響腎小管的濃縮功能時,可以引起口乾、多飲、多尿的症狀。
根據典型臨床表現,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代謝性酸中毒,結合即使在嚴重酸中毒時,尿pH值也不會低於5.5,有顯著的鈣、磷代謝紊亂及骨骼改變,氯化銨負荷試驗陽性等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3.尿崩症
尿崩症是由於下丘腦、垂體病變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腎臟病變引起腎遠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細胞對抗利尿激素失去反應所致的一組臨床綜合徵。患者可能會出現多飲、多尿、煩渴、脫水等症狀。
通過典型的臨床表現,持續性口乾多飲、多尿症狀。結合血抗利尿激素測定,同時結合血漿滲透壓、尿滲透壓及禁水加壓試驗可明確診斷。
4.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於腎上腺皮質病變導致醛固酮分泌增多,並導致水鈉瀦留體液容量擴增,繼而血壓升高的一組疾病,主要的是臨床表現是高血壓,低血鉀,而慢性失鉀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空泡變性,濃縮功能減退,伴多尿,繼而口渴、多飲。
通過血尿生化檢查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測定,腎上腺影像學檢查等可以明確診斷。
5.原發性煩渴
常與精神因素有關,部分與藥物及下丘腦病變有關。主要由於精神因素引起煩渴、多飲,因而引起多尿與尿比重下降,與尿崩症非常相似,但抗利尿激素並不缺乏。
症狀可隨情緒而波動,同時伴有焦慮、抑鬱等症狀。通過禁水加壓試驗可明確診斷。
如何治療口乾、多飲、多尿症狀
1.儘早明確糖尿病的診斷,積極控制血糖,儘早達標。
有多尿、口乾多飲症狀,儘早到醫院就診明確是否有糖尿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達標,這樣就能控制由於高血糖導致的多尿、口乾、多飲症狀。
2.及時明確除了糖尿病外,是否同時合併有其他疾病導致多尿、口乾多飲症狀。
如果血糖控制正常後,多尿、口乾、多飲症狀未完全消失,應該進一步完善上述檢查,是否合併有原發性乾燥綜合症徵 (pSS)、腎小管酸中毒、尿崩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原發性煩渴等疾病所致多尿、口乾多飲症狀,如果有,則予以相應治療。
總結
本文開頭提到的患者李女士,糖尿病診斷明確,經過胰島素降血糖治療,血糖控制達標,多尿、口乾多飲症狀有好轉,但並未完全消退,進一步詢問病史,患者除了口乾症狀外,還有眼乾、關節痛等症狀,通過脣腺活檢及相關自身抗體(SSA、SSB)檢測陽性,診斷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徵,即糖尿病合併原發性乾燥綜合症。
經過加用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多尿、口乾、多飲症狀完全消退,患者高高興興地出院了。
同樣的症狀,其背後的病因可能千差萬別,值得患者及醫務人員重視。
作者單位: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懷化市腫瘤醫院)腎病內分泌科
懷化市醫學會糖尿病學專業委員會
懷化市糖尿病康復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