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不露腳,要給足部保暖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兼治未病中心學術帶頭人、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博士生導師彭康教授介紹,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中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意指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至,秋意更濃,褪去炎熱人們感覺更為舒爽,但有句民諺叫“寒露不露腳”,說的是到了寒露,就不要再赤足穿涼鞋了,要給足部保暖。傳統醫學認為,“病從寒起,寒從足生。”彭康教授解釋說,因為足部是足三陽經脈以及腎脈的起點,如果足部受寒,寒邪就會侵入人體,對肝、腎、脾等臟器造成損害。現在醫學理論也證實了足部保暖對健康的重要性。足部離心臟較遠,血液供應相對較少,而且足部表面脂肪層很薄,自身保暖能力弱,所以足部對寒冷非常敏感。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足部受冷,還會反射影響到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削弱這些部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從而導致致病菌活性增強,人體更容易罹患各種疾病。

寒露時節,用中藥泡腳也是很好的方法

彭康教授建議,要想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除了注意“不露腳”外,用中藥泡腳也是很好的方法。

1.姜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莖,鮮品為生薑,幹品為乾薑。在中國,生薑的食用及藥用的歷史很長,作烹調配料或製成醬菜、糖姜等。莖、葉、根莖均可提取芳香油,用於食品、飲料及化妝品香料中。生薑除含有姜油酮、姜酚等生理活性物質外,還含有蛋白質、多糖、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集營養、調味、保健於一身,自古被醫學家視為藥食同源佳品。具有祛寒、祛溼、暖胃、加速血液迴圈等多種保健功能。生薑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和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中魚蟹毒等病症。還有醒胃開脾、增進食慾的作用。乾薑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用於中焦脾胃虛寒所致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用於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的亡陽證;用於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現代研究表明,生薑中含有辛辣和芳香的成分,用於風寒感冒,可通過發汗,使寒邪從表而解。薑辣素對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可使腸張力、節律和蠕動增加。姜油酮對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能促進血液迴圈。生薑煎服,每日3-10克。生薑搗汁服,功效偏於開痰止嘔,便於應急服用。如遇中藥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腫痛,或嘔逆不止,難以下食者,可取汁沖服。治中風痰熱神昏者,也可配竹瀝,喂服或鼻飼給藥,用量3-10滴。足療方,生薑或乾薑50克煎水,或打粉製成藥包泡腳。也可配紅花15克、食鹽10克,水煎後泡腳。

2.艾葉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葉。植株有濃烈香氣,全草入藥,味苦、辛,性溫,入脾、肝、腎。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等功效,用於虛寒出血,尤宜於崩漏,以及下焦虛寒或寒客胞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胎動不安等。艾葉晒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佈於亞洲及歐洲地區。艾草與中國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植株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鍼灸材料,故又被稱為“醫草”。關於艾葉的效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現代研究表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本品水煎服,每日3-10克。溫經止血宜炒炭用。本品50克,水煎後泡腳。或配當歸10克、桂枝10克、紅花10克,煎水泡腳。

3.當歸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根。 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或“寸身”。支根稱“歸尾”或“歸腿”,全體稱“全歸”。 本品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痺、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為血中之要藥。因而,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經,又能活絡。凡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血虛閉經,面色萎黃,衰弱貧血,子宮出血,產後瘀血,倒經(月經來潮時,出現口鼻流血)等婦女的常見病,都可以用當歸治療。當歸是臨床常用藥,也可用於煲湯,特別適合於貧血患者。現代研究,本品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藁本內酯、當歸酮、等,尚含阿魏酸、丁二酸、尿嘧啶、腺嘌呤、當歸多糖、氨基酸、維生素A、B12、E等,能顯著促進機體造血功能,升高紅細胞、白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能擴張冠脈、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擴張血管等作用。水煎服,每日5-15g。一般生用,為加強活血則酒炒用。通常,補血用當歸身,活血用當歸尾,和血(補血活血)用全當歸。足浴可用當歸煎水泡腳;還可配肉桂、丁香、烏藥、川芎各15克,煎水泡腳,或打成粉用。

名醫簡介:

彭康: 教授(中藥學)、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兼治未病中心學術帶頭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導師;嶺南名醫、羊城好醫生。現任中國中醫藥資訊學會慢性病管理分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資訊學會中藥調配與監測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調劑與合理用藥分會常委、中國藥理學會中藥與天然藥物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綜合醫院中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健康管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保健協會中醫治未病分會常務委員。 《中藥藥理與臨床》常務編委、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專家指導委員、廣東省本科高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

全國醫學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藥學》第一版、第二版主編,全國高等學校中藥臨床藥學專業創新教材《中藥藥性學》主編,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17部,獲國家、部、省基金課題7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三等獎2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2017年獲得“榮耀醫者”,“中華醫藥突出貢獻獎”。

師承首屆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和中央軍委保健專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軍中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7-1999年在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作訪問學者,從事中藥降血糖藥理研究和參與籌備香港浸會大學首屆中醫本科班。

醫療特長:擅長各種頭痛及神經痛、眩暈、失眠、神經衰弱、腦血管病、中風後遺症、癲癇、腦萎縮、老年性痴呆、腦損傷及腦手術後康復等腦病專科。並診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腸疾病、月經病等內科雜病及腫瘤的中藥調治及亞健康中醫保健治未病等。

出診時間:週一上午(治未病科專家診室),週四上午(門診四樓名醫治未病科)。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今日寒露,宜滋陰潤肺,保溼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