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就上火,這是為什麼?
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上火也屬於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症狀加重等。
艾灸後上火是因為體內病邪盤踞,淤堵了陽氣通行的經絡,而陽氣得不到疏導和傳輸,就會出現類似上火的現象,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艾灸,祛除病邪,疏導陽氣。
這時候千萬不要認為是灸過火而停止艾灸,而是要繼續堅持艾灸,祛除病邪,疏導陽氣。如果中途放棄,則前功盡棄。
這兩種體質的人容易灸後上火!
● 01
上熱下寒中氣虛
· 上熱:有上火的表現
· 下寒:畏寒,手腳冰涼,特別是腳
· 中氣虛: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 02
氣血兩虛
氣血嚴重不足,稍微運動就累。
艾灸降火穴可以去火氣!
人體藏有“降火穴”!
所謂的“降火穴”,其實就是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於調理熱病高熱、臟腑鬱熱、痛腫瘡毒等各種裡熱證。
艾灸也能去火氣!
上火其實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候。
艾火通過穴位的作用可以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驅淨,身體的精氣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根本就不會出現繼續上火或發燒的情況。
心火
中醫說“勞心思慮,過耗其真”,意思就是太勞心了,就容易傷神。心火旺盛多由情志鬱悶,或過多飲食辛辣之物、或溫補過度,導致陽熱內盛,形成內火上炎的證候。
主要表現:舌邊尖紅、面紅目赤、心煩意亂、失眠多夢、小便黃甚至有熱辣刺痛感,總是口渴想喝水。
防火要點:穩定情緒、充足睡眠
降火穴位:少府穴,曲澤穴!
少府穴是心經的上穴位,艾灸此穴可以滋陰潤燥、清心瀉火,對心火過旺所引起的種種問題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曲澤:曲澤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寧心、洩熱、降逆、鎮驚。
肝火
肝火,指肝經火勝,內擾於肝的一種病理現象。多由於情志不遂、鬱而化火、嗜食肥甘油膩而化火或其他髒火累及肝臟所致。
主要表現:眼乾癢、眼屎多、脾氣暴躁、面紅目赤,口苦,甚至有胸肋刺痛感。
防火要點:保持好心情、充足睡眠
降火穴位:太沖穴
太沖穴屬於足厥陰肝經,有平肝清熱、清利頭目之效,能讓人寧心靜氣,是人體的“消氣穴”;故灸太沖穴可以疏肝理氣。
胃火
胃火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變。胃受熱邪侵襲,或過食辛溫香燥、嗜酒、嗜食辛辣食物等引起胃火。
主要表現:現在不少人都有胃火大的情況,身體也會出現很多不適的症狀,常見的就是嘴裡發苦、有口臭,再就是牙齦腫痛和出血,吃飯很多餓的卻很快,還有部分患者會有口乾舌燥以及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的症狀。
防火要點:飲食清淡、多喝水
降火穴位: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穴位,它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瀉胃火。艾灸內庭穴不僅可降胃火,還能改善消化系統引起的各種問題。
肺火
引起肺火的原因主要分內因和外因兩部分. 外因主要是環境、氣候.秋季氣候乾燥,容易引起肺熱、肺燥.入冬後,暖氣的供應,使得環境變得乾燥. 內因主要是因為吃的辛辣、油膩、厚味,比較刺激,會引起肺熱.另外,情緒的焦慮、緊張。
主要表現:口乾舌燥、咽痛、咳嗽、痰黃稠而粘、流鼻血等一系列熱症。
防火要點: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降火穴位:合谷穴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穴位,中醫認為,大腸與肺相表裡。艾灸或按摩合谷穴有清熱解表的作用,可緩解肺熱引起的上火症狀。
腎火
腎火一般都是由腎陰虛引起的,所以沒有實火,全部為虛火.主要表現是眩暈耳鳴,失眠健忘,脫髮,腰痠疼,咽乾口燥。腎火起源一般是因為自身的體虛。
主要表現: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鬆動、口乾煩熱、失眠盜汗,伴有腰膝痠痛等。
防火要領:適當運動、晚上多泡腳
降火穴位:照海穴
照海穴是腎經大穴,本來就有滋陰固腎之功,它又與膀胱經相絡,膀胱經支脈從肺而出。故艾灸照海穴有清熱利咽、滋陰補腎,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
其他建議
1、控制時間和頻次
即減少艾灸的時間和頻次。比如原來每穴灸15分鐘,那麼現在就灸10分鐘。另外可以適當的停灸,比如灸3天停1天等等。
2、灸後適量喝點熱水
灸後1小時可以喝杯熱水,不過,原則上不渴不喝。
3、飲食調理
飲食上面要注意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最好不吃燒烤、醃製品等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多進食新鮮的蔬菜水果。另外,艾灸導致的上火,可以進食綠豆湯或者綠豆粥來達到降火的作用,因為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熱,解煩渴的功效。
文 | 三三灸
-
1 #
-
2 #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灸的!要看體質。按摩這些穴位是可以的。
-
3 #
熱症千萬要注意點不要艾灸,加重病症。
艾灸過程中如果上火應該立即停止,然後要疏通經絡與打大周天來降火洩火,等降火了可以繼續艾灸,如果上熱下寒要用艾灸做一個(引火歸元),把火引導下來就可以繼續艾灸,要辯證體質來引導艾灸才是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