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季,鋪天蓋地的膏方標語隨處可見。確實,按照中醫理論,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所謂秋冬進補,開春打虎。特別是江浙地區,自古就有秋冬進補的習俗。膏方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一般成百上千,高者甚至幾萬都有,讓一些想要體驗中醫養生奧妙的人,望而卻步。
膏方的好處及哪些人適合吃膏方,哪些人不適合吃膏方,本篇不再贅述,這些都是需要醫生通過望聞問切後才能開方的。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也不是網上隨便找個“祕方”,或者隨便問幾個“網上專家”就能夠搞定的。因為膏方服用時間較長,不對證的膏方長期服用會對身體產生影響的,最好還是當面看醫生把脈,一人一方,量身定製,才是冬季進補的正確選擇方法。
膏方一般要由專業的膏方藥劑師製作,有專門的器具和場所,但這並不代表膏方不能自己做,一些簡易的小膏方也是可以在自家廚房裡生產的,甚至熟練流程後,可以專門去找醫生開方,回家自己動手熬製膏方。自己在家制作一般選用藥材品質會更好,這樣不僅減少了制膏加工費用,也能在製作過程中節省很大一筆貴重藥材的損耗,更準確地把握火候及時間,同時精心熬出的膏方效果可能更佳。
本篇主要還是幫助一些小白入門,三步學會自己熬製一些簡單的膏方。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製作小膏方的工作流程,自制膏滋藥大致可分為三步:煎汁、濃縮、收膏。
第一步:煎汁
怎麼熬中藥取汁及一些簡單的注意事項,上一篇文章已經講過,毫無了解的可以去看一看。當然,熬膏的流程會有一些不同,這裡具體講解一下,也是分三步。
1、浸泡藥材:浸泡藥材有助於將其中的成分更好地煎到藥湯中來,這就像吃幹木耳、幹香菇,得先泡開了才能烹飪,乾製的中藥材也一樣。先將配齊的藥料檢查一遍,把膠類藥和一些貴重藥材,需要單獨煎的,後下的等都揀出另放。然後把其他所有藥物統統放入容量相當的潔淨砂鍋內,加水以高出藥面10釐米左右,浸泡12-24小時左右。
2、煎煮藥材:把浸泡後的藥上火煎煮。第一遍先用武火(大火)煮開,再用文火(小火)煮2-3小時左右,倒出頭道藥汁,再加開水煎煮,煎法同前,此為二煎,三煎,當然,只用煎兩次也行,對比較節約的人,或一些貴重藥材,可以煎三次。將前所得藥汁混合在一起,煎煮的過程就完成了。
3.靜置過濾:將混合的藥物靜置一段時間,1-3小時,用濾網或者紗布,去掉沉澱物,取上面的清汁,這樣過濾的膏方,更加清澈透亮。
第二步:濃縮
濃縮的過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於所煎藥汁的多少,如果煎汁的水放多了,三四個小時都是有可能的。 將煎出的藥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發濃縮,同時不斷用筷子或竹扁攪動藥液,防止焦化,逐漸形成稠膏狀,趁熱用筷子或竹扁取濃縮的藥液滴於乾燥皮紙上,以滴膏周圍不見水跡為度。
第三步:收膏
藥湯濃縮好以後,加規定的蔗糖、冰糖、蜂蜜或者麥芽糖等,置於另一鍋中幹炒至全溶,色轉黃,開始發泡至冒青白煙即可。倒入濃縮好的藥汁,一起攪拌,整個過程需要不停攪拌,在揮發水分的同時防止粘鍋甚至糊鍋。
到底熬到什麼程度可以收膏?一般是“滴水成珠”和“掛旗”為度,我是用竹片攪拌收膏的,把竹片從膏里拉出來,“滴水成珠”就是收膏時,取一點膏滴在水中而不會溶化。“掛旗”則是用竹片在膏裡攪拌後拿出來,膏藥會像一面旗一樣掛在竹片上,才算是剛剛好。自然冷卻放進瓷罐中分裝,放置的環境以陰涼乾燥為好,如避陽之處或冰箱內。初服每天早晨空腹服一匙,一週後可增至早晚各一匙。
收膏時特殊藥物的處理:
1、另煎兌入類:如西洋參、紅參、藏紅花等,需另泡、另煎2次,壓榨取汁,合併煎液,過濾,備用。待收膏時直接兌入濃縮的藥液中。
2、研碎拌入類:如核桃、胡桃仁等藥食兩用的滋補品,需除去雜質,研碎,在收膏時直接加入膏中,攪拌均勻,直至成膏。
3、打粉摻入類:如人蔘、三七、蟲草、琥珀等,若不宜浸泡煎煮,要粉碎成細粉者,在收膏接近完成前,徐徐撒入膏中(或用篩網篩入),或以適量沸水溶解成混懸液兌入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