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當中最看重氣血運行,如果能長期保證身體內血脈通暢、無物質堆積、陰陽平衡,便可實現對健康的養護。但如果做了一些違背機體運行的事情,那麼各種健康問題也會隨之發生。
其實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養生的經驗,以俗言古語的方式流傳下來。只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各種各樣的養護手段花樣翻新,人們便逐漸淡忘了這些經驗之談。
其中有一句“晨不吐口水,午不洩精水,晚不流汗水”,相信大部分人都沒聽過,那麼這句話到底說的是什麼?主要涉及哪些養生知識?今天就帶你一起探究!
一、“晨不吐口水……”主要牽扯陰陽調和!
中醫當中一直認為,人體內存在陰陽兩面,二者互相調和,狀態保持平衡,機體運行便會按照正常節奏進行。但如果生活中某些行為造成了陰陽失衡,引發氣血運行異常,那麼健康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體內陰陽想要保持平衡,不僅需要依靠個人體質,包括生活中一些細節,也要格外注意。比如貪涼怕熱,經常吹空調,某種程度上就會增加體內陰氣,陽氣無法抑制陰氣,便會引發溼水不化之症,造成淤堵。
“晨不吐口水,午不洩精水,晚不流汗水”所針對的其實就是體內的陽氣運行,若不符,陽氣便會日漸衰弱。長期下去陰陽失衡,身體出毛病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先說第一句,晨起後吐口水,某種程度上是會造成陽氣損耗的。唾液為體內津液的一種,主要源自於腎臟。人在睡覺時,機體獲得恢復,腎氣便會越發充足,包括唾液,也蘊含著陽氣(生病造成的咳痰除外)。
一旦吐出,津液有所損失,就會影響到整體循環。有些人晨起後習慣性吐口水,之後總覺得口渴、煩躁、乏力,甚至食慾減退,就有可能是津液損失造成陰陽失衡所導致的。
接著是第二句,中醫當中的精有兩層含義。先天之精主要指男性提供的精子,與腎臟狀態密不可分,而後天之精主要指一些來源於飲食,後由臟器積極運化得來的,能維持人體精力的一種物質。
但無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都不易在中午消耗。中午Sunny正好,可天然補足陽氣,如果在此時發生性行為,或者過分消耗精神,造成機體、神經的疲憊,那麼體內陽氣就會大量損失。
最後一句就很好理解了,指的是晚上不宜多出汗。還是津液運行的問題,正常情況下人睡覺時不會過量流汗,但如果體有潛在的健康問題。比如氣血虛虧,就容易導致夜間流汗,需要及時調理。
反之如果沒有相關症狀,夜間睡眠質量也比較高,則說明機體內存在異常的可能性偏低。
二、這些行為也有損陽氣!你中了幾條?
1、作息不穩
人體運行會跟隨晝夜交替的節奏,醫學上稱之為晝夜節律。一旦打破規律,機體運作逆道而行,便會引發氣血流動緩慢、毒素堆積等問題,臟器負擔也會加重。時間一長,機體受損,陽氣自然不斷虧損。
2、貪涼受寒
夏季躲在空調房,冬季不注重保暖,都會導致寒氣入體。即便原本體內陽氣充足,也會寒氣入侵被逐漸吞噬。若自體產熱不足,平時又忽視補充陽氣,陽氣就會持續虧損。
3、精神不佳
當代人多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尤其是疫情反覆,導致生活、工作、教育等壓力都有所增加。持續性的負面情緒,會影響機體運作,若得不到調整,也會損耗陽氣。
三、陽氣受損,如何補充更妥當?
其實補陽方法還是有很多的,比如食療在生活中就很常見。像羊肉、牛肉、雞蛋、鮮蝦,包括輔料大料、花椒、生薑等,都具備溫陽之效,按需求適當攝入並加以輔料,是可以逐漸調理體內陰陽的。
如果是虛寒體質,想實現快速調理,也可藉助中藥來加強效果。中藥當中人參、白朮、茯苓、龍眼、黃芪等,也具備溫陽滋陰之效,不過用法用量上還需遵循醫囑,以免胡亂添加藥效相沖,影響調理效果。
除此之外,艾灸局部燻蒸、艾草泡腳等方式,也能改善陽氣不足。經絡、血脈恢復通暢,體內淤堵造成的陽氣不順便會得到改善,陰氣被中和,陰陽則實現調和。
總結:
“晨不吐口水,午不洩精水,晚不流汗水”其實就是防止陽氣損失的幾種方式。如果任由陽氣流失,忽視補充,人體健康必然會受到影響。各位朋友,你聽過這句俗語嗎?你平時有以上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