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三伏天期間,我們會曬背、艾灸,給身體加足馬力,補充陽氣,只為把體內的陳寒趕走。

這些陽氣確實是補進來了,但有的人的身體卻並沒有真的吸收,反而化成了火氣下不來,導致口乾舌燥、臉上長痘、心煩意亂等問題。

為什麼吸收不了補進來的陽氣?

中醫認為,身體沒辦法吸收陽氣,一般存在兩種情況:

陽氣補得太過,陰少,制不住體內的陽氣。

《黃帝內經》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古人養生,講究平衡,認為陰氣平和,陽氣固密,人的精氣神才會好。

三伏期間,由於陽氣被密集補充,身體為了保持平衡,就會調動陰的部分進行調和,因此出現了陰液耗損,最後制不住陽氣的情況。

臟腑寒氣太重,陽氣被陰寒拒之門外。

這也是因為陰陽不平衡帶來的“假上火”反應。不一樣的是,這是因為血多於氣,所出現的“淤”。

由於平時體寒太重,三伏天補進來的陽氣也沒辦法將這些陳年寒冰給暖化。反而因為陰寒太重,把陽氣趕到了體表,出現了“內真寒,外假熱”的情況。

這兩種情況,不一樣的表現在於:

陰不足的人,陽氣本身是不虛的,故,不會有“寒”的症狀,更多是感覺到燥熱;

而陰寒太重的人,雖然火氣大,但會有明顯陽虛的反應,比如說話太多喘不過氣,腳冷,大便不成形,舌頭胖大有齒痕等等。

因此,陰不足的人,首先要給自己滋養足夠的津液,在這個基礎上,再為自己固腎。腎主藏,能幫我們更好地收藏陽氣。

這類人,三伏結束後也要繼續艾灸

“假上火”也就是“裡寒外熱”,是身體正邪相爭,出現的“排邪反應”。

為了讓潛伏體內的邪氣趕緊離開,這時候要繼續補充陽氣。只有體內的正氣越積越多,病邪才能被完全驅出體外。

和三伏天相比,日常艾灸的穴位和頻率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1、艾灸的頻率可以適當縮短,調整為每週1次~2次。入秋後陽氣開始往五臟六腑收,降低頻率可以避免補得太過,以免打擾陽氣回收的節奏。

2、艾灸的穴位以補腎固腎為主,建議艾灸腎腧、太溪、命門三個穴位。

溫馨提醒: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順序是從上到下,先背面後正面。這樣艾灸完,會感覺到整個下半身都是暖暖的,但又不會燥熱。

末伏已至,出伏的日子所剩無幾。固護陽氣,扶正固本,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藍寶石好吃營養高,動手自家種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