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隨著腦血管疾病的高發,越來越多的患者出現半側肢體功能障礙,也就是偏癱。良肢位擺放常見於腦卒中急性期(軟癱期),通常指發病2周時間內,這一時期應以搶救為主,儘早開展康復治療,可以預防併發症和繼發性損害,為恢復期順利進行康復治療打下基礎。良肢位擺放又稱抗痙攣體位,它是從治療的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

良肢位擺放的作用是什麼?

良肢位擺放是早期抗痙攣的重要措施之一,這種良肢位(又稱抗痙攣體位)能夠使偏癱後的關節相對穩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痙攣模式,同時也是預防以後出現病理性運動模式的方法之一。

總結一下,良肢位擺放的作用主要為:1.防止壓瘡;2.預防肢體關節攣縮;3.減輕痙攣;4.維持良好血液循環。

良肢位擺放應該如何做呢?

肢體放置於抗痙攣體位,每2小時變換1次體位。

● 健側臥位,患者選擇一個最舒適的體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關節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方向頭頂方向上舉約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體前面的另一支撐枕上,髖關節自然屈曲,足不要內翻。

● 仰臥位,患者頭下墊枕,不宜過高 。肩胛骨下放一枕頭,使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外展20-40度,肘、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並分開,整個上肢放在枕頭上。患側下肢,在臀部和大腿外側墊個枕頭,髖關節稍向內旋。膝關節呈輕度屈曲位。腳底不要接觸任何東西。

●患側臥位,患側肢體在下方。軀幹略後仰,背後放枕頭固定。患側上肢:肩和肩胛骨向前伸,前臂後旋,肘和腕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開。健側上肢可放在軀幹上。患側下肢:健肢在前,患肢在後,患側膝、髖關節屈膝,稍稍被動背屈踝關節 健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由膝至腳部用軟枕支持,避免壓迫患側下肢肢體 。

● 翻身時,要避免拖、拉、拽等動作,在軀幹轉向一側的同時,家屬可以將雙手分別放於患者的肩和臀部,幫助患者向健側或患側翻身。

臥位方式變換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偏癱患者的臥位方式的變換,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患者翻一下身而已,其實正確的護理患者變換體位,對其身體的恢復、防止發生意外的損傷(如骨折、關節脫臼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家屬在幫助患者變換體位的時候,動作要輕柔和緩,不要採取拖、拉、推等動作,應稍抬起患側肢體,以免損傷皮膚,並且隨時觀察患者,避免患者發生跌床事故。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治肝不治脾,難有好身體,教你一箇中成藥,治肝又調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