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華人有用中藥的習慣,除了藥力溫和特點外,還可綜合調理、補虛增益、對症祛病,特別是中老年人群體,經歷過缺醫、少藥特殊時期,靠中藥治病,對中藥有信任基礎。
中藥品種,是隨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病症的發現,逐步增多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粗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無毒,中品無毒有毒兼備,需斟酌使用,下品多毒,不能久服。到了2020年最新版國家藥典,已有2711種中藥材,分類研究更為細緻。
與西藥研發需經提純、動物試驗、人體試藥不同,中藥直接是人體試驗,古中醫、藥農和病人,成為“試藥第一人”,既試出了藥性、毒性,又攢下了大量古方、奇方,許多中藥,已有千百年藥用史,護佑了民眾健康。
但從2003年開始,國家取消了3種中藥材的藥用身份。2005年版國家藥典禁用,含有這3味藥材成分的藥品,需按處方用藥。2020年版的藥典,連該品種的中藥材飲片也刪掉了,妥妥的“除名處理”。
這3味藥材,是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在古方中,青木香可導氣行血、消腫止痛;關木通可清心除火、通絡祛溼;廣防己可祛風止痛、清熱利水。
3味藥材除名的原罪,是經現代藥理證實,都含有大量的“馬兜鈴酸”成分。馬兜鈴酸是致癌物,還傷肝、傷腎。
馬兜鈴經人體吸收,經腸道進入血液,代謝為不同產物後,有的可誘發基因突變,引起肝癌、尿道上皮癌或膀胱癌;有的與黃麴黴毒素類似,直接傷害肝細胞;有的傷害腎小管,使腎臟纖維化,出現尿毒症、腎衰竭。馬兜鈴酸已被世衛組織列為1類致癌物。
華人有“舉一反三”的習慣,含馬兜鈴酸中草藥傷肝傷腎還致癌,那其它中藥呢?於是細辛、半夏、大腹皮、甘草、白芷、冰片、雄黃、硃砂、何首烏等一大批有毒中藥被揪出來,連帶的中藥製品和湯劑,如六味地黃丸、小柴胡顆粒、牛黃解毒片、藿香正氣水、五積散等,也被討伐了。
其實,過去馬兜鈴酸在西方使用極為頻繁,是和青黴素相似的神藥,又稱為“增噬力酸”,包治百病,能抗腫瘤、抗病毒、殺菌、調節免疫、減肥等,大量西藥成分含有馬兜鈴酸成分。
馬兜鈴酸有大問題,是西方國家爆出的雷。1981年,德國研究發現馬兜鈴酸動物試驗致癌。1993年,比利時出現集體用含馬兜鈴酸成分減肥藥的女性,有腎衰竭的問題,馬兜鈴副作用才引起重視。2017年,一篇針對亞洲和臺灣地區的肝癌研究,把馬兜鈴酸列為始作俑者,引起大量關注。馬兜鈴酸和含有該成分的中藥,成為重點盯防對象。
除了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這3味藥材外,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植物,在中國是廣泛分佈的,較為著名的有細辛、魚腥草等,是不是這些藥材也不能用呢?並不是。
細辛、魚腥草等中草藥,目前細辛在經方中使用,魚腥草被當成佐餐開胃的食物,在中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並沒有大量傷肝、傷腎、致癌的困擾,又是怎麼回事?
中藥有沒有毒、毒性究竟咋樣,有自己的標準,不是說藥材本身有毒就禁用,或吃進去會引起不適就不能用。中藥治病以毒攻毒,還是一個重要的法寶,通俗來說,分為8個維度:
1、從內服或外敷區分,是內服有毒,還是外敷也有毒。
2、從藥材入藥部分區分,是全株有毒,還是根莖毒性有大小。
3、從藥品炮製前後區分,是生藥有毒,還是炮製後更毒。
4、從使用配伍來區分,是單用有毒,還是配伍後更毒。
5、從病症用藥來區分,是無病吃有副作用,還是對症用藥後也有毒。
6、從劑量大小來區分,是吃夠足量有毒,還是一丁點也有毒。
7、從人體代謝區分,是吃進去就發作,還是經代謝後無毒,變成良藥。
8、從病人存活概率看,是無藥可用了,還是哪怕有毒也能救活,最後搏一搏。
用這8個方面來篩選,絕大部分中藥材是可用、能用、用了有效的,如細辛,根莖毒性大小不一致,用量有嚴格規定;魚腥草,雖含有馬兜鈴成分,但經人體代謝後並無毒性,類似的典型藥材還有半夏、附子、雄黃、烏頭等等。
所以,真正不能用、不可用的中草藥材,其實很少。在良醫和藥工的眼裡,萬物都是藥,萬藥皆可用,都是治病救人的利器。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擦亮眼睛,學習和儲備基本的用藥常識、中藥知識、用藥禁忌、食療輔助等內容,把身體調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