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溼氣最盛的時期。中醫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雖已入秋,但天氣依舊悶熱,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就容易找上門。

體內溼氣重有多難受?

中醫講“溼重如裹”,意思是身體溼氣重,感覺像被一件半乾半溼的衣服包裹。溼氣可分為內溼和外溼:

● 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溼等外在的溼氣侵襲人體所致。主要表現為痤瘡、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症狀。

● 內溼:是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溼停聚所致。

它表現為脾胃功能受損,食慾不振,大便黏膩,胖而無力。溼氣重,還會讓人從頭傷到腳,出現頭暈犯困,胸悶胃脹,影響食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壁,小便不暢、易致泌尿系統感染。

另外,皮膚容易長痤瘡,誘發皮炎、溼疹、皮癬;下肢出現水腫、腳氣;關節經常痠痛沉重、活動不利。

5個標準判斷是否有溼氣

體內溼氣重不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

1、看體型: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溼。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溼。

2、看舌頭:舌頭可反映身體狀況,如舌苔白厚,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溼;如舌苔厚且粗糙、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3、看大便:長期大便溏稀黏膩,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4、看起床狀態:早起時身體困重,感覺頭有東西裹著,或身上有東西包著,讓人打不起精神,小腿發酸發沉,是體內有溼氣的典型特徵。

5、看平時狀態:戶外溼氣大,就覺得胸悶氣短、疲憊乏力、吃飯沒胃口。

用好人體“排溼口”,做個不“溼”人

如果立秋後不注意祛除殘留之溼,會傷及脾胃,甚至為咳喘埋下病根。推薦3個身體自帶的天然祛溼開關,平時可以多按按。

1、委中穴

位於腿窩中心點上,膝關節後面。走膀胱經是人體排毒祛溼的通道之一,委中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洩口。平時多敲打此穴,每次30次左右。

2、曲池穴

位於肘橫紋外端,手肘關節彎曲的凹陷處,大家平時可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3、陰陵泉穴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凹陷中,是人體重要的排溼穴,常按可清利溼熱、健脾益腎。以穴位為中心,用拇指順、逆時針旋轉各揉1~3分鐘。#健康養生之路#

參考資料:

[1]夏秋之交“溼氣”最盛,中醫教你護好7個部位.生命時報

[2]身體出現這5種情況說明“溼氣”太重,這三個穴位幫你輕鬆“排溼”!CCTV生活

11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這2種喝粥方法,傷胃又致病!喝粥加點它,營養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