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結構發生變化、檢查設備更加先進,臨床上發現腸道息肉的發病率愈來愈高,大概在60%到70%之間;同時,據統計,在中國,結直腸癌是第5類最常見的癌症,且近年來發病率同樣呈迅速上升的趨勢。
也許,在我們自己未曾察覺的時候,腸道息肉已經悄悄隱匿於體內,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一大隱患。今天,就來和大家科普一下,有關腸道息肉,你需要知道的幾個事實。
一、什麼是腸道息肉?
息肉,起源於腺上皮組織黏膜上突起性的贅生物,外觀有扁平狀、山丘狀或者蘑菇狀等,鼻腔、聲帶、腸腔、宮頸等均可有息肉的出現,通常易發生於人體的胃腸道黏膜上,以大腸(結腸和直腸)最為多見,小腸較為少見。
腸道息肉,簡單地說,就是腸道上長的肉疙瘩,這可不是一種多餘的小肉肉,它的存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一定的威脅。一旦出現腸道息肉,就代表面臨著胃腸道功能紊亂、出血,甚至發生惡變的危險性。
二、為什麼腸道容易長息肉?
形成腸道息肉的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結構與習慣所引起的。
據調查,大多數患有腸息肉的患者,其飲食或多或少都是長期不健康的,比如經常吃重口味食物、醃製食物、燒烤食物、辛辣刺激食物、高糖、高脂、高油以及垃圾食物等等。
對於醃製、烤制、熏製等食物,其本身就含有較多的致癌物質,對胃腸道有一定刺激。
當腸道黏膜長期暴露在不良的飲食環境中,很有可能會因受到刺激而誘發腸道病變,出現大腸息肉等腸道疾病。若已確診腸道息肉仍飲食不控制、不節制,還會加重病情,甚至有癌變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當有便意來臨時,由於工作或者場合的原因,沒有及時進行排便,而是把它憋回去,長期以往也會容易出現便秘的問題。
便秘會導致你的腸道內堆積大量的便便,這個時候便便當中所含有的廢物、毒素以及其他有害物質無法及時排出、堆積在腸道內,不僅會加重腸胃的負擔,若長期停留在腸道局部還會直接刺激腸道黏膜上皮組織,從而引起炎性反應,導致腸黏膜潰瘍、紅腫,由此誘發增生或息肉。
同時,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體器官逐漸衰老,防禦與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質的侵害,患病風險明顯增加。
對於老年人的腸道來說,其消化、免疫、防禦功能都會大大削弱,從而容易引發一些腸道疾病。這也就是為什麼腸息肉好發於中老年人的原因。
此外,在相關數據顯示中,有一部分腸道息肉患者,主要是跟遺傳因素有關。
而且在大量的相關研究數據中表明,腸道內息肉出現惡變的風險,在遺傳因素方面,下一代無論男女都是相同的。就是說,如果家族中有人有息肉基因,那麼他的直系後代親屬,不論男女,患上息肉的概率都會大大地明顯增加。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環境因素與家庭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對息肉的發生與發展有著緊密地聯繫。雖然遺傳因素引起的腸道息肉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日常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保護腸道,預防息肉的發生。
近來,更有研究人員發現,基因不是導致息肉發生的全部原因,微生物細菌也是息肉發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們都知道,大量的微生物棲息在人體內,其中大部分位於胃腸道內,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是人體內最複雜和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在維持人體健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在腸道內保持著平衡狀態,各菌間按一定的比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當此平衡被打破後,如益生菌被抑制,致病菌乘機繁殖,就會影響人體健康,發生慢性腸道黏膜炎症感染,繼而發生腸道息肉。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認為有了腸道息肉,就等於患上了癌症;更有甚者,認為同樣都是發在腸道內的病變、都是在體內長了個疙瘩,就把腸息肉等同於痔瘡。這些說法是否正確?
三、腸息肉 = 癌症 = 痔瘡?
結直腸息肉是腸道里的良性腫瘤,但並不代表著沒有癌變的可能,其中腺瘤性息肉可癌變,其中腺瘤--癌假說實驗已被證實。那什麼是腺瘤息肉呢?腺瘤--癌假說又是什麼呢?
通常,我們將大腸息肉分為三種,包括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錯構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最高,可達42%-77%,如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很有可能發展成結直腸癌。
在相關數據中顯示,有八成左右的腸癌患者,都是從腸息肉出現惡變之後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腸癌的發展,往往會經歷增生、到腺瘤、再到癌變的過程,從良性的腺瘤狀息肉惡變成腸癌。可以說,腸息肉是腸癌的癌前病變,大部分的腸癌由腸息肉癌變發展而來。
那麼痔瘡也是腸道息肉的一種嗎?
腸道息肉和痔瘡都是發生在腸道的疾病,都是良性的疾病。腸息肉是在患者的直腸或結腸上發病,發病在大腸的各個黏膜部位,而痔瘡會在肛門部位出現。同時,腸道息肉屬於實體腫瘤,發生於直腸的黏膜層,而痔瘡則屬於血管內病變,它並非實質腫瘤,而是一團增多的血管。
他們出血的性質也不同,腸息肉一般早期沒有症狀,隨著息肉的逐漸增長,可能會偶爾出現少量便血,血色可以是鮮紅的,也可能夾帶少許的黏液。而痔瘡主要以鮮紅色的便血為主,出現少量血跡或者滴血甚至噴血的情況,一般來講痔瘡的出血稍微嚴重一些。
儘管在臨床上兩者的表現均以便血為主,但是痔瘡不會發生惡變,僅僅會出血和出現血栓導致的局部疼痛,息肉一般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出血量也較痔瘡要少。
四、息肉的預警
腸道息肉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只是在體檢或診治其它疾病時偶發現,其症狀的輕重程度,主要取決於息肉在腸道內的位置、大小、累及的病變範圍以及病理性質等。
早期的腸道息肉並不會給身體帶來明顯的不適感,而引起疼痛如腹痛的息肉一般處在中晚期息肉生長較大時,或已經發生癌變,容易導致腸道黏膜受損,誘發腹痛問題的出現。這是因為腸蠕動牽拉息肉出現的腸道刺激症狀,表現為腹部不適、腹痛。體積較大的息肉還會出現隱痛、間斷性絞痛等。
便血是腸道息肉最常見的就診原因,此便血與痔瘡不同,通常是隱性出血,很少大量出血。這是因為當人體腸道內出現息肉時,排便的時候會直接刺激結腸直腸組織,進而導致其發生炎症而引起便血。腸息肉便血時多為無痛出血,此點可與痔瘡相區別。
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結腸息肉也有可能會造成便秘。由於腸道組織發生感染,會造成排便困難而出現便秘。但便秘這類症狀缺乏特異性,在很多腸道疾病中都普遍存在,因此不能直接通過便秘來說明是否患有腸息肉。
有部分早期息肉患者會出現厭食的症狀。當黏膜內有息肉生長時,會導致胃腸道蠕動減慢,進食後胃腸道不能及時消化吸收,食物滯留在胃中,引起消化不良,從而食慾下降出現厭食。這個症狀往往最容易被忽視,會被誤以為是其他的消化性疾病。
同時,當平時的大便習慣改變,如用廁時間增加、一天大便的次數改變明顯,以及不明原因的腹瀉,特別是當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時,要引起注意,及時就醫。
由於本病早期臨床症狀較少,極易被忽視或漏診,因此,腸息肉的診斷首先要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楊麗萍,馬臻棋,王學紅,馬文霞,李惠.腸道菌群與結腸息肉的關係研究進展[J].中國醫刊,2022,(02):139-141.
[2]李松.腸道3種“求救信號”,切莫視若無睹[J].江蘇衛生保健,2021,(08):17.
[3]許金.注意生活小習慣,保衛腸道健康(上)[J].中醫健康養生,2021,(05):62-64.
[4]龔裕潔,孫敬平.結直腸息肉與腸道菌群變化關係[J].臨床消化病雜誌,2020,(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