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是生活中經常吃的肉類食物,羊肉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食材,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於風寒咳嗽以及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等都有,一定不易效果。
羊肉一直是一種非常好的補益肉類,尤其是現在天氣越來越寒涼,適當吃羊肉能夠達到補益效果,不僅能補充優質蛋白質,含有的鐵以及鋅元素等,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羊肉,是癌症的“催化器”嗎?
紅肉是致癌物,羊肉更不例外,再加長肉類中羊肉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很多人卻認為紅肉是不健康的,肉類,那麼紅肉到底能不能吃呢?
主要是指把生的狀態下是紅色或者煮熟之後肉色變暗的肉歸類為紅肉。紅肉之所以發紅是因為含有肌紅蛋白血紅素,並且氧氣親密接觸之後呈現出肉質粉紅或者血色。
國際期刊《BMC醫藥》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就證明,紅肉中的Neu5Gc分子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摩爾斯癌症中心團隊的研究人員,設計了缺乏Neu5Gc轉基因小鼠來模擬人類,然後給小鼠餵食Neu5Gc,小鼠發生全身性炎症,自發性腫瘤的形成增加了5倍之多。
這項研究讓世界衛生組織把紅肉練入致癌物更加有底氣,難道人們以後就不能吃羊肉了嗎?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有點太片面,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紅肉列為2a級致癌物,是指可能性較高的物質。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葉豔彬副教授指出:2a類致癌物雖然有較高致癌性,但侷限於在動物實驗上發現證據比較充分,在人體還沒有足夠證據,當然也沒有人會輕易拿身體做實驗。
肉類營養物質非常充足,合理攝入有助於強健體魄,降低患病風險,但如果吃肉過多就會導致脂肪在體內不斷囤積,更容易讓身材越來越胖,增加慢性疾病風險。所以合理控制肉類攝入至關重要。
每天肉類的需求量是多少?
每天肉類的需求量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勞動強度、年齡、胃腸道功能具體分析,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平均每天肉類的需求量大約是在75-100g。
如果每天肉類的攝入量過多,會引起大量的蛋白質進入體內。在代謝過程中,會出現肌酐、尿素氮,而肌酐和尿素氮需要通過腎臟排出體外。因此每天肉類的攝入量過多,會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不利於身體健康。
如果每天不加節制地攝入過多肉類,還會導致大量的能量進入體內,過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會導致超重與肥胖發生風險增加,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如果每天肉類的攝入量過少,會引起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不足以及鐵元素的缺乏,易增加蛋白質能量不足和缺鐵性貧血的風險,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世衛組織:這三種肉,能不吃就不吃
【1】加工肉類
很多人聽到加工肉類,感覺一臉茫然加工肉類,主要是指經過醃製,風乾,煙燻等處理手段,提升食物口感並延長保質期常見加工肉類食物,主要包括香腸、牛肉、肉罐頭等。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加工肉類列入“一級致癌物”,還有研究表明,經常吃加工肉類會增加腸癌風險,每天攝入50克紅肉腸癌風險增加18%以上。
加工肉類在製作過程中,會導致營養物質流失,並且含有亞硝酸鹽比較高,進入體內之後,在某些特定環境下與蛋白質發生反應,形成亞硝胺類致癌物。所以加工肉類食物一定要少吃。
【2】高溫烤肉
很多人對於雜環安並沒有什麼概念,其實平時我們吃烤肉時,上面被烤焦的黑色物質就是雜環胺。烤肉時肉上面的油脂滴入木炭,不完全燃燒就可能會產生名為多芳烴的致癌物。
烤肉的時候不完全,燃燒的煙霧燻到肉上就會產生致癌物質攝入,人體過多很可能會增加致癌風險,建議大家控制高溫烤肉,不要拿自己健康開玩笑。
【3】中式鹹魚
中式鹹魚,顧名思義就是指食鹽醃製晾曬而成的鹹魚幹。為了不讓魚肉變質,需要在裡面加入很多實驗,需要注意在製作中式鹹魚過程中,高濃度的食鹽會和蛋白質發生反應,產生大量亞硝酸鹽。
當人們吃了中式鹹魚之後,含有的亞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類物質中是鹹魚,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一級致癌物”,如果經常吃就會增加鼻咽癌風險。
醃製類食物本身攝入過多就會刺激到血管引發血壓升高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對於任何醃製的食材都應該合理攝入,不要拿自己健康開玩笑。
延伸——肉類烹飪有技巧
肉類的營養素會因加工方法不同,損失程度也不同。紅燒和清燉是人們比較喜歡的烹調方法,但相比較而言,用這兩種方法烹製肉類和魚類時,食物中的維生素損失最多。
拿豬肉舉例,營養測定後我們發現,其中的維生素B1在紅燒或清燉時,損失可達60%~65%,蒸或炸時損失約45%,炒時僅損失20%;維生素B2在蒸時的損失約85%,紅燒或清燉時的損失約40%,而炒時損失也只有20%。
在煮、燉的過程中,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於湯汁內,如隨湯一起食用,會減少損失。因此,在食用紅燒、清燉及蒸、煮的肉類及魚類食物時,應連汁帶湯都吃掉。
任何食物的烹飪都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果想要減少其營養物質流失,那麼就應該注意好火候,也要控制各種調味品的攝入,這樣才能保持實在原汁原味,也有助儘可能吸收營養物質,強健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