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想健康長壽。那麼就需要守好三樣東西。分別是:
① 在五十歲時,要守好體內殘精;
② 在六十歲時,要守好體內殘氣;
為什麼說五十歲守殘精?
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
大意是說,一旦到達50歲這一門檻後,眼睛就會不可避免地開始眼花。因為處於此階段內,肝氣變得衰弱。而我們的肝主藏血。一旦肝氣衰,就意味著肝血的不足。
在中醫看來,精血是互生轉化的。因此,隱藏在肝血虛衰的背後,往往還有腎精虧虛這一現象存在。所以《黃帝內經》才告訴我們說,以五十歲眼花為標誌,說明此階段內,我們的腎精也日漸不足了。
而腎精,則是我們周身之精的總源所在。所以一旦眼花,就意味著我們的五臟之精也逐漸不足,五臟之氣漸漸衰落。那麼此時的身體,就不可避免地進入衰老的大行軍隊伍中了。因此,年過50以後,守好體內殘精,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年過50,如何守住殘存腎精?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主觀意識地去順應五臟的習性和運行規律。就比如說;
①對於心而言,不能過度地思考、不可時常熬夜,儘量保存心情愉悅。
②對於肝而言,少飲酒,少生氣,調節情緒。
④對於腎而言,不貪涼,不過勞、不過度耗傷身體。
為什麼說六十歲守殘氣?
同樣的,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悲憂,血氣懈墮,故好臥”。
大意是說,一旦進入六十歲的門檻後,心氣就逐漸開始變弱了。那麼氣血自然而然也就開始衰弱了。而此時的人,就喜歡靜靜地躺著休息。
只有當我們的心臟有力的跳動時,血液才能動力周流全身。而血,能載氣;氣能帥血前行。因此,血能流到的地方,就是氣的所達之處。所以說,當心氣衰弱,無法鼓動血液周流的時候,我們的氣也就會出現停滯。
因此,年過六十以後,氣就會明顯地感覺到衰減。而最突出的表現可能就是,越來越頻繁地感覺全身乏力。同時,還可能會伴有冠心病的出現。那麼此時,就需要守好體內這一點殘氣了。
年過60,如何守住殘氣?
追根溯源,我們還需要健脾養心。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心,為行血的動力之源。只有把兩者都兼顧上,做到養血行血,再以血載氣,以氣帥血行,才能讓身體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中。
對於養脾來說,就可以揉按足三里和氣海穴來補氣。
對於養心來說,就可以揉按心俞穴和膈俞穴來補血。
為什麼說七十歲守殘血?
同樣是《黃帝內經》中記載,古稀之年“脾氣虛,皮膚枯”。
大意是說,我們的皮膚離不開血的濡養。要是血不養膚,那麼皮膚就容易枯黃,有皺紋,長斑點等。而脾又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當脾氣虛的時候,血就會生化乏源。所以,皮膚才會顯露枯槁之色。
要是從這個角度觀察,年過七十的人,脾氣會明顯地出現衰微之象。那麼此時的人,會比任何時候都容易出現由血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就比如,年過70以後,心腦血管病會逐漸增多,甚至惡化。這所表現的就是,脾的生血、脾的統血,以及氣帥血行的功能減弱的表現。
而老輩人常說的,“天命以後所經歷的兩道坎兒”,基本也和脾無法生化氣血有一定的關係。這個時候的人,容易血栓,容易血虛,還容易氣血兩虛。而身體的衰老基本是肉眼可見的。那麼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守好體內僅剩的一點殘血了。
殘血要如何守呢?
簡單來說就是健脾。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揉按足三里、脾俞穴和心俞穴。這是調治心脾兩虛的重要穴位。
此外,也有一些安全、便捷的外用之法。就比如說,南懷瑾老先生的一則溫陽健脾的驗方——臍療法。
方法特別的簡單,原方只需要準備花椒、桂圓肉、艾絨。經過同仁堂加味以後,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了養血安神的酸棗仁,以及滋養肝腎,益精養血的枸杞。將其一同搗碎後,揉製成丸。睡覺前,貼一粒在肚臍處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健脾溫中,升舉脾胃陽氣,從而恢復脾胃的健運之能。
而在肚臍處外用,是因為肚臍處有很好的吸收和傳導之能。很小的時候,就是通過這個地方,從母親那裡獲取營養的。因此,中醫也將此處親切地稱為“十二經絡之根、呼吸之門”。
總的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需準備艾絨、桂圓肉、花椒、枸杞和酸棗仁就能在家中自行做出,要是不想自己製作,也可以使用成品的肚臍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