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又名李東垣,生於1180年卒於1251年,今河北省正定人。他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由於他在脾胃方面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十分強調脾胃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中,脾胃屬土,因此世人也稱他為“補土派”。由於醫術非常高超,所以人稱“金元四大家”之一,所創的學說一直流傳至今,造福世人近千年。
李杲自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也是當地的豪門望族,雖生在富貴家,但從來驕縱,非常自律,為人敦厚,特別是天資聰穎,勤於學習,深得族人喜愛。早年間,李杲立志科舉,但是20歲時母親患病不起,雖經多名醫生診治,但是最終無法換其性命。李杲悲痛之餘,非常後悔自己不懂醫,於是轉行學醫。
當時,張元素是公認的名醫。為求得真學,李杲離鄉400多里,花重金拜其為師。由於他文學功底,加上刻苦學習,數年後李杲盡得張元素的真傳,很快就可以獨立應診,由於診病準確,很快就超出了老師。
當時,病人來看病,李杲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習慣,他診斷清楚後,會告訴病人患了是什麼病,然後從相關的典籍中引出經文,證明自己的診斷是對的,直到病人完全認同了,才拿起筆處方。
30歲時,李杲做了臨原的稅務官。在他任職期間,當地流行一種叫“大頭天行”的疾病,病人頭面紅腫、咽喉吞嚥困難,而且具有較強的傳染病。當時,當地醫生無法確診此病,查遍醫書也沒有,只好多用瀉劑,但是療效甚微,病人成批死去。李杲於是決定研製出對症的處方。為此,他廢寢忘食地進行研究,終於制定出方劑,病人服食後很快就見到了收效。於是,他把處方寫在木板上,讓老百姓隨意取用。當時,百姓們都以為此方為仙人所授,於是把它刻於石碑之上,代代流傳。
後來,李杲棄官遷居開封。在此期間,他常為達官貴人診病,療效顯著,藥到病除,一時之間名聲大振。後來,他到魯北東平和聊城一帶行醫,造福當地百姓。64歲時,李杲回到家鄉真定,在看病之餘,他還將自己多年經驗和體會進行整理與總結,創立了以“脾胃”學的主體理論體系。
李杲關於脾胃論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脾胃一傷百病生。”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是基本一致的,都十分強調胃氣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李氏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元氣之本,是人體動力的來源。他認為,元氣來源於先天,但是一旦出生之後,元氣就已終止,只能依賴於脾胃攝取食物來補充,這樣才能保持人體元氣的充盛,從而生命不竭。基於自己的學術觀點,李杲診斷內傷虛損病證,一般多從脾胃入手,特別強調以調治脾為重點。
此外,李氏認為脾胃還是人體氣機升降的關鍵樞紐。精氣的傳輸皆依賴脾氣之升,而人體溼濁的排出則是依賴胃氣之降。這樣,李氏將中醫對脾胃作用的認識,從單純的消化擴展為對人體精氣代謝的高度,開闢了一個新的中醫流派。
經過多年的臨證,李杲的醫技非常精湛,不僅是脾胃病,而且其它各科均能診治,基本上藥到病除,所以當時人們認為他是“神醫”,對他十分敬重。
李杲一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醫學著作,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脾胃論》《蘭室秘藏》《內外傷辨惑論》和《用藥法象》等。
如果你對脾胃論感興趣,李杲的《脾胃論白話解》,就是一本學習的好教材,建議可以多閱讀,非常值得中醫從業者的中醫愛好者擁有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