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導讀:肛周壞死性筋膜炎(PNF)是一種早期診斷困難、進展迅速的嚴重感染性疾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膿毒血癥及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目前,中國尚缺乏統一規範的PNF診治共識或指南,致各醫療機構診治水平參差不齊。未能正確認識疾病的嚴重程度,會延誤最初的清創手術,從而增加病死率。

壞死性筋膜炎1例。入院時以直腸肛門周圍膿腫為診斷,檢查時一過性暈倒,核磁顯示感染部位較深,以穿刺針穿刺,引流出灰色膿液,伴有惡臭氣體排出。結合檢查,考慮壞死性筋膜炎。

病例簡介

患者:XX,男,28歲。

主訴:左側肛周腫痛5天,發熱2天。

現病史: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肛周腫痛,呈持續性脹痛,坐立不安,腫塊逐漸增大,目前大小約10×10cm,2天前出現發熱,體溫39.5℃,肛門墜脹感明顯,疼痛導致恐懼排便,無腹痛、便血,無腹瀉、便祕等不適;在當地醫院輸液(具體不詳)治療,效果不佳,腫物仍持續存在不消退,自覺墜脹不適,影響生活,為求系統治療,來我院就診,門診以“1、直腸肛門周圍膿腫、2、混合痔”為診斷收入病房,自發病以來,神志清,精神一般,飲食、睡眠可,大便困難、小便通暢,體重較前無明顯變化。

入院輔助檢查:2020-09-11

血常規:白細胞 17.78×10^9/L, 紅細胞壓積 50.60 %, 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304.00 g/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91.60 %, 淋巴細胞百分比 5.90 %, 單核細胞百分比 1.80 %, 中性粒細胞計數 16.29×10^9/L, 淋巴細胞計數 1.05×10^9/L, 血小板分佈寬度SD 17.60 %, C反應蛋白 88.06 mg/L;

糞常規:潛血(膠體金法) 陽性 ;

尿常規:白細胞 57 /μl, 紅細胞 48 /μl;

血脂:載脂蛋白A1 0.82 g/L;

凝血功能:D二聚體(比濁法) 1.79 ug/ml;

傳染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250.00 IU/ml,提示乙肝病毒感染。

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陰性。

肝、腎功能、電解質未見明顯異常。

心臟超聲:心律不齊,床旁彩超結果僅供參考,必要時進一步檢查或門診複查!

胸部DR: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請結合臨床。

專科檢查(截石位):左側臀瓣靠近肛門處可見大小約10×10cm腫塊,腫塊高凸,色紅,觸之發熱,質硬,根盤散漫,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肛門口3、5、7、11點位可見腫物隆起,質韌,色青灰,最大約2×1cm。肛門指檢:肛門緊張,裹指感明顯,肛管左側壓痛明顯,退指未見指套染血;肛門鏡檢:因痛拒檢。

初步診斷:1、直腸肛門周圍膿腫,2、混合痔

患者於2020-09-11 08:26入院,做檢查途中突然出現一過性暈倒,結合病情,考慮感染性休克,立即給予心電監護、氧氣吸入,建立雙靜脈通路,予羥乙基澱粉、乳酸林格鈉注射液補充血容量,抗休克、抗感染、降溫治療,經液體復甦後逐漸好轉,血壓回升,心率減慢。

患者病情急驟,考慮急診手術,請麻醉科主任會診檢視病人,提出:患者存在感染性休克進展風險,血壓不平穩,不建議立即手術。

肛腸科主任醫師再次檢視病人,此時肛周MRI結果回示:直腸周圍及左臀部、會陰部異常訊號,考慮肛周膿腫並周圍軟組織水腫,建議增強掃描檢查。圖附下。

可見氣液平面及組織間隙氣體

為避免膿毒血癥、以及感染性休克的進一步進展,於9月11日下午17:00在局麻下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直腸後間隙切開術”,切開後,放出大量惡臭氣體,引流出約50灰黃色濃稠膿液並送檢。

患者左側臥位於病床上,身體靠近床緣,雙膝關節屈曲。常規消毒面板後戴無菌手套、鋪洞巾,用2%利多卡因區域性麻醉。於5點位進針,抽吸膿液約20ml,膿液粘稠,呈灰色,糞臭味,留標本送病理。術剪於5點位腫物凸起處行放射狀切口,進入膿腔頓性分離膿腔間隔,可見大量灰黃色濃稠膿液溢位,約30ml。以生理鹽水、甲硝唑注射液反覆沖洗創腔,直至沖洗出清亮液體,延長切口;沿切口置入兩根橡膠管引流,往引流管內注射生理鹽水,確保引流管通暢,以10號絲線固定於肛周;覆蓋消毒紗布,包紮。

術後給予抗炎、止血、止痛、理療、中藥薰洗、常規換藥等對症支援治療。

2020-09-13

患者仍發熱且體溫不穩定,38.5℃>體溫>37.3℃。

複查血常規:白細胞 22.62×10^9/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83.30 %, 中性粒細胞計數 18.83×10^9/L, 單核細胞計數 1.43×10^9/L, C反應蛋白 115.31 mg/L,血紅蛋白:123g/L。電解質:鉀 3.20 mmol/L, 鈣 1.90 mmol/L。腎功能:尿酸 166 μmol/L, 總蛋白 55.4 g/L, 白蛋白 29.7 g/L。

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均較前增高,且白細胞超過20×10^9/L,出現低蛋白血癥,血紅蛋白降低(貧血徵兆),出現低鈉、低鈣電解質紊亂。感染較前次增加,提示重度感染,檢視患者臀部紅腫範圍,1點位腫塊紅腫更加明顯,範圍較前增大,左側臀部紅腫範圍亦有向後背部擴充套件跡象。結合肛周MRI,左側臀部及會陰部皮下脂肪間隙模糊,見片狀長T1長T2訊號影,邊緣不清,區域性見斑片狀氣體密度影。主任醫師檢視病人後考慮:患者有壞死性筋膜炎可能,應立即行手術治療,避免感染性休克及炎症的快速擴散導致生命危險。

患者於2020-09-13 12:10--2020-09-13 14:30在椎管內麻醉下第一次行“臀部擴創+痔切除術+手術擴肛治療”手術。術後予心電監護,補充營養及電解質,抗感染(奧硝唑+頭孢呋辛)等對症治療。每日4次特大換藥,以甲硝唑沖洗創腔間隙。術後診斷:1.壞死性筋膜炎;2.直腸肛門周圍膿腫;3.混合痔。

2020-09-13病理回示

2020-09-14

體溫恢復正常,但細菌培養似乎失敗了,提示無細菌生長。複查血常規:白細胞 15.41×10^9/L, 血紅蛋白 125.00 g/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8.40 %, 淋巴細胞百分比12.5 %, 中性粒細胞計數 12.08×10^9/L, C反應蛋白 140.27 mg/L。

炎症指標開始下降。

2020-09-15

複查血常規:白細胞 10.68 10^9/L, 血紅蛋白 124.00 g/L, 紅細胞壓積 38.40 %,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76.60 %, 淋巴細胞百分比 15.40 %, 中性粒細胞計數 8.18 10^9/L, 單核細胞計數 0.74 10^9/L, C反應蛋白 87.86 mg/L。電解質:鉀 3.70 mmol/L, 鈣 2.00 mmol/L, 尿酸 163 μmol/L, 總蛋白 62.0 g/L, 白蛋白 31.0 g/L, 白蛋白/球蛋白 1.0。

較前好轉,囑患者流質飲食並加強腸內營養。

2020-09-16

患者感肛門下墜明顯,且感染較深,為防止殘留壞死感染灶,保證患者安全,於2020-09-16行第二次擴創,體溫36.6℃。

患者於2020-09-16 08:45---2020-09-16 11:10在腰硬聯合麻醉麻醉下行“擴創術+直腸肛門周圍膿腫搔刮手術”。

2020-09-17

血常規:白細胞 13.19×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11.16×10^9/L, C反應蛋白 56.63 mg/L,血紅蛋白 119.00 g/L。繼續抗感染、補充營養對症治療,每日4次特大換藥,生理鹽水沖洗創腔。

2020-09-18

血常規:白細胞 11.80×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8.55×10^9/L, C反應蛋白 52.37 mg/L,血紅蛋白 129.00 g/L。降鈣素原<0.05mg/mL。

較前好轉。

2020-09-19

血常規:白細胞 23.72×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21.23×10^9/L, C反應蛋白 31.53 mg/L,血紅蛋白 125.00 g/L。

2020-09-21

血常規:白細胞 14.28×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10.70×10^9/L, C反應蛋白 37.39 mg/L,血紅蛋白 123.00 g/L。

2020-09-22

血常規:白細胞 13.44×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10.47×10^9/L, C反應蛋白 14.67 mg/L,血紅蛋白 126.00 g/L。肝、腎功、電解質未見明顯異常。

2020-09-27

血常規:白細胞 10.08×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7.44×10^9/L, C反應蛋白 2.61 mg/L,血紅蛋白 135.00 g/L。肝、腎功、電解質未見明顯異常。

2020-09-27 15:05-15:55在全身麻醉下行第三次“擴創術”。

2020-09-28複查MRI

2020-10-09

血常規:白細胞 6.14×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3.56×10^9/L, C反應蛋白 1.81 mg/L,血紅蛋白 131.00 g/L。血象恢復正常。

2020-10-12

出院。

2020-10-16

複查。

知識複習

臨床表現:PNF通常發病隱匿,其早期表現與肛周蜂窩組織炎及肛周膿腫的症狀相似,部分患者早期階段可能表現不明顯,但有時數小時內病情急劇惡化,出現持續高熱、心動過速、容量不足、貧血、電解質紊亂、意識障礙等膿毒性休克症狀。

常見病菌:PNF是由多種細菌混合感染、需氧菌和厭氧菌協同作用的結果。最常見的有大腸埃希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擬桿菌類、克雷伯菌、梭狀芽孢桿菌和念珠菌等。

診斷:診斷主要建立在臨床表現的基礎上,結合必要的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明顯增多,常高於20×109/L,出現低蛋白血癥、貧血、血小板減少、高血糖症和低鈉血癥等。CT、磁共振成像(MRI)及超聲檢查可探及肛周組織結構紊亂和氣體形成,並可確定健康組織邊緣及軟組織中的液體,幫助了解病變的進展情況。

治療:1.及時清創,術前應優化患者生理狀況。膿毒症患者應給予積極的液體復甦和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藥物支援;對於危重患者,應開放中心靜脈通路,放置導尿管和鼻飼管,給予腸內營養,低蛋白者補充蛋白質;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也是必要的;請麻醉科醫師會診,首選全身麻醉;應查血型和交叉配血,備血液製品。2.通常選用2~3聯抗生素聯合使用,如三代或四代頭孢菌素、克林黴素、甲硝唑等,必要時可予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根據病情輕重,使用療程在1~2周。

清創手術:使用手術刀片和組織剪,從明顯壞死面板或病灶中心切開,建議環形清創模式,從最嚴重的區域逐漸向外擴充套件,直到健康的軟組織出血為止。根據面板的外觀,壞死區域通常遠遠超出最初預期的範圍。應徹底探查傷口的邊緣和深度,以確保完全切除壞死組織。若面板沒有感染壞死,可行減壓引流切口,清除皮下壞死組織,切口之間予鬆掛線對口引流,對感染累及深部的腔隙予置管引流。若清創不徹底,可增加患者感染性休克和肝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率。由於本病可危及生命,對清創後是否需要採取進一步的面板覆蓋和重建措施,應放在次要位置,但對於男性應保護睪丸,必要時可將其植入股窩內,待二期修復重建。術中應避免注射稀釋的腎上腺素,儘管可減少出血,但腎上腺素注射會促進沿筋膜平面的感染播散或損害組織活力,出血時可使用電灼法止血。在清創過程中,應從多個部位獲得多個組織活檢和培養物,進行微生物學和組織學評估以確認致病菌,指導敏感抗生素和抗菌敷料的選擇應用。傷口邊緣的標本也可行病理檢查,以確認手術是否已徹底清除所有壞死和感染組織。使用廣譜抗菌液,如0.025%次氯酸鈉或雙氧水反覆沖洗傷口,但對深部組織不推薦使用雙氧水沖洗,以防發生氣體栓塞。抗菌敷料及紗布覆蓋固定,送回重症監護室進行後續治療

二次清創手術:如果患者生命體徵繼續惡化,在保證患者安全情況下,可行MRI檢查以明確是否有殘留壞死感染灶,必要時進行二次手術再次清創。常規換藥時,對於小範圍的壞死組織,應及時清創,平均需要3~4次清創。除了標準的術後血液檢查和定期臨床評估外,建議每6~8 h檢測1次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乳酸水平,因為這些實驗室感染標誌物有助於確定重複清創的時機。其中降鈣素原與感染嚴重程度和器官功能障礙密切相關,也有助於指導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及療效評估。

診療思考

臨床診斷是一大難關,症狀不明顯的極有可能延誤治療。

白細胞、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在9月19日為什麼會升高?

為什麼細菌培養試驗未培養出細菌?

二次、三次清創的標準是什麼?

除了輸液應用抗生素,應該怎麼換藥,需不需要甲硝唑沖洗?

第一次清創術後,患者有肛門下墜感是因為什麼?

一般壞死性筋膜炎者血小板偏低,本例患者卻逐漸升高,為什麼?

569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為什麼有人一喝水就有尿,有些人喝水多,卻很少排尿?看完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