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溼溫病的治療原則,重點是祛溼。因為溼熱相合,如油入面,合為一體,熱在溼中,溼遏熱伏,無形之熱依附於有形之溼邪中,溼不去則熱不除。

所以說,治溼溫病重點是治溼。辨證可根據溼重於熱、熱重於溼、溼熱並重之不同,從而作出適當的處理。其常用方法大體如下。

(1)辛香宣解法:

常用於暑溼蘊熱,夾有貪涼受寒外襲,症見形寒頭暈,酸楚作痛,舌苔白膩,質淡,中脘痞滿,脈象濡滑或浮緊。

方:陳香薷,藿香,大豆卷,半夏,厚朴,草蔻仁,杏仁,陳皮。

(2)芳香疏解法:

常用於暑熱外受,溼阻中焦,衛氣不宣,症見微有惡寒,發熱頭暈,周身酸楚,中脘滿悶,噁心欲嘔,舌多白膩,脈見濡滑。

方:佩蘭葉,藿香,大豆卷,制厚朴,新會皮,姜半夏,白蔻仁,煨姜,杏仁。

(3)芳香化濁法:

常用於暑熱溼滯,互阻中焦,身熱泛惡,嘔吐痰涎,心煩急躁,兩目有神,口乾不欲飲水,胸脘作脹,大便通而不爽,舌白苔膩,脈弦滑。

方:佩蘭,藿香,厚朴,川連,半夏,佛手,大腹皮,煨姜,保和丸,焦麥芽,沉香末,白蔻仁末。

(4)輕揚宣化法:

常用於暑溼互阻肺胃,身熱七八日不解,頭暈沉重,咳嗽有痰,脘腹滿悶,時欲太息,舌質紅而苔白潤,脈濡滑,按之略有力。

方:香豆豉,炒山梔,前胡,象貝母,杏仁,炙杷葉,鮮蘆根,保和丸。

(5)宣肅疏化法:

常用於溼熱蘊鬱,上迫於肺,咳嗽痰多,身熱不揚,胸中滿悶異常,周身酸沉乏力,舌苔黃膩,脈象濡滑,右寸滑實有力。

方:前胡,象貝母,杏仁,香豆豉,山梔,炙杷葉,炒牛蒡,黃芩,焦麥芽,蘇子。

(6)辛開苦降法:

常用於暑熱溼滯互阻中焦,身熱不揚,頭暈且脹,胸中滿悶,周身痠軟乏力,漾漾泛嘔,大便不暢,小便色黃,上半身頭面部陣陣躁汗,舌白苔膩質紅,脈象緩濡,關尺部按之似有滑數之意。藥用辛開其鬱以利三焦,苦降其熱以燥溼邪,少佐淡滲分消。

方:白蒺藜,佩蘭葉,白芷,半夏,杏仁,白蔻仁,滑石,炒苡米,黃芩,黃連,赤苓。

(7)宣解導滯法:

常用於溼熱夾暑互阻不化,胃腸積滯不清,症見發熱下午為重,周身痠軟,脘腹脹滿,口中作苦,矢氣頻作,噁心欲嘔,大便三四日未通,舌苔白膩根垢且厚。溼熱當宣解,積滯宜消導,但切不可用猛藥攻下,防其腸穿孔。

方:佩蘭葉,藿香,香豆豉,炒山梔,新會皮,佛手片,檳榔,杏仁,前胡,通草。

(8)洩化餘熱,少佐和中法:

常用於溼溫初愈,身熱已退,症狀皆去,胃腸溼滯亦消,但胃納不佳,當善後調理,用甘潤和中。

方:丹皮,香青蒿,川石斛,杏仁,半夏,雞內金,茯苓,冬瓜皮,香砂枳術丸。

(9)善後調理,香運中焦法:

溼熱3~4周後,身熱已退淨,面板潮潤,夜已成寐,二便尚調,有時心中煩急,脈已細弱平穩,可用本法調理,防其反覆,飲食當慎。

方:旋覆花,香砂枳術丸,半夏,陳皮,木香,雞內金,焦麥芽,香稻芽。

(10)病後調理,益氣扶中:

正氣已傷,胃納漸開,周身乏力,四肢逆冷不溫,下肢浮腫。

方:臺黨蔘(或人蔘亦可),茯苓,白朮,炙甘草,木香,砂仁,黃芪,當歸,龍眼肉,焦麥芽。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白髮變黑髮辦法,簡單而不失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