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冬,意味著進入到了2020年最後6個節氣,也意味著到了收官的階段,各行各業都要最後的奮鬥,然後進行調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立冬節氣,一般都在公曆每年的11月7—8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225,立”是建始的意思。“冬”,當然就是每年的最後一個季節冬季,“立冬”即冬季自此開始,現在很多人會受到祝福,立冬快樂,千萬不要驚訝,在現代,立冬只是一個節氣,但是在古代,立冬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之始,在古代都是重要的節日,也有相應的節日活動。
雖說馬上立冬了,但是南方的天氣依然很熱,都在10度以上,這讓很多小夥伴不解,天氣還這麼熱為什麼就立冬了,立冬不應該很冷嗎?按照現代氣象學劃分四季的方法,當5天連續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時,才視為冬季來臨。按照這個標準,只有黃河流域在立冬前後能滿足這一標準,東北早就進入了冬天,南方則還徘徊在10-25℃之間,不用納悶,因為在古代二十四節氣本來就是中原地區人們制定的,而中原地區就是黃河流域,當時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跟其他節氣一樣,立冬也有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脣。”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最初的五天,水開始結冰了,而第二個五天土地也開始凍起來來了,第三個五天則野雞進入水中變成了大蛤,這是古代不懂自然現象的緣故,到了三候的時候,野雞都躲起來了,但是海邊出現了五彩斑斕的大蛤,古人不了解,還以為野雞變成了大蛤,才出現了“三候,雉入大水為脣”的描述,當然這裡的現象還都是以黃河流域為參考的。
立冬的習俗
吃餃子
立冬有哪些習俗呢?其實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在北方,普遍在立冬這天都要吃餃子,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了,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的辛苦,餃子是必備的,除了餃子以外,有條件的把好吃的都做了,雞鴨魚肉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還是為了進補,因為冬天天氣冷,古代醫療條件又不好,不能因為身體虛弱而生病,生病了是很難治好的。
拜冬
現在的立冬只是一個節氣,古代冬天是一個節日,因此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重視立冬,尤其是天子,要做天下的表率,到了立冬這一天,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還要賞賜群臣冬衣,不僅僅是立冬,立春、立夏和、立秋都有這樣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就開始準備,天氣要沐浴齋戒,到了立冬這一天,天子率群臣到京都北郊舉行迎冬儀式,回來後還要賞賜以安社稷,並且要下令全國撫卹孤寡。因為要舉行祭拜禮儀,因此迎冬也被稱為拜冬。
燒香
燒香的習俗並不是全國都有的,而是滿族人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清朝統治者是滿族,因此全國不可避免地受到滿族的影響。
立冬養生之法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冬天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季節,辛苦勞累了三季,進入冬天就應該休養生息,世界上普遍動物都是如此,冬天能否休息好,意味來年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去工作。
因此民間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以平穩的度過冬天。
冬天應該少吃鹹的東西,冬天由於天氣太冷,很少出汗,因此容易造成鹽分堆積,對身體不好,冬天最好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正如《四時調攝箋》裡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當然到了現代,我們已經不在缺乏食物,醫療條件也變好了,但更不能掉以輕心,一方面要注意不可吃生冷食物,另外一方面也不能補多了,否則會帶來新的問題。
現代社會節奏非常快,每天都要做不完的事情,甚至連過年都不能好好休息,導致很多人都一直在亞健康階段,但自然規律是不好違背的,咱們在紛繁的生活和工作中,是否可以在冬天能抽時間好好休息一下,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放鬆,才能更好的應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