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枯黃,蟄蟲始眠,露結為霜,秋風蕭索,秋雨綿綿……漸入深秋,大自然一派蕭瑟之象。
明日,10月24日為農曆九月二十六,是霜降節氣來臨之時。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它也預示著冬季即將來臨。在這個秋冬相互交替的時節,我們應如何養護身體,以便更好地迎接寒冷的冬季呢?
霜降飲食有講究霜降,在五時中為秋,在五行中屬金,在人體五臟中屬肺。根據中醫春升補、夏清補、長夏淡補、秋平補、冬溫補的原則來看,霜降適宜平補。霜降之時,可常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推薦食物
水果: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
蔬菜:白蘿蔔、胡蘿蔔、紅薯、山藥、山芋、大白菜、西藍花、冬瓜、銀耳、蓮藕及各種豆類製品等;
肉類:雞肉、鴨蛋、鵪鶉蛋、兔肉等。
同時,還可食用芝麻、蜂蜜等以潤肺生津,可防止口乾、面板乾燥、大便乾結等秋燥現象。
秋季應季食物大多寒涼,本身脾胃就虛弱的人,可以多加蔥薑蒜等調味品,平衡其涼性。另外其他寒涼食物,如螃蟹、蝦、各種冷飲等也要少吃,以免傷肺引發疾病。
推薦藥膳
秋季藥補應以滋潤為主,輔以補養氣血為基本原則。另進補講究因人而異,建議大家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適當予以西洋參、黃芪、黨蔘、太子參、北沙蔘、麥冬、百合、玉竹、黃精、芡實、百部、桑葉、五味子等養陰潤肺的中藥調補身體。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在秋季,脾胃虛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建議以氣平味淡、作用和緩、溫熱的食物為主,粥、湯類最為適宜。下面推薦幾款簡單易學,適合深秋的藥膳給大家。
百合米仁粥特點:香甜黏稠,適合深秋潤燥。
原料:百合、小麥仁、薏苡仁、小棗、甜杏仁、白果、冰糖
做法: 小棗和白果洗淨,小麥仁、薏苡仁漂洗浸泡以上諸料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煨煮; 百合、甜杏仁洗淨一同放入鍋中,小火慢煮至粥黏稠,加冰糖助味,即可食用。
雙冬冰糖蹄特點:補血潤燥
原料:豬蹄、天冬、麥冬、當歸、山楂幹、黃冰糖、高湯、雞精、水、油等各適量
做法:豬蹄切小塊;麥冬和天冬泡水、去麥芯,切碎,備用; 鍋內放水,放入豬蹄塊焯血水,撇清血水後即可盛出,備用;熱鍋冷油,放入4湯匙黃冰糖,炒出糖色後開小火放豬蹄翻炒上色,再放入山楂幹、高湯,倒入高壓電鍋中燉煮軟爛,燜煮半小時左右,再放入天冬、麥冬碎、當歸以及浸泡的水、雞精再蓋上蓋子燜煮15分鐘,收汁後盛出即可。
益胃湯特點:益胃生津、潤肺止咳。
原料:北沙蔘、麥冬、生地、冰糖各15克,玉竹5克。
做法:北沙蔘、玉竹、麥冬、生地洗淨,冰糖打碎,備用;北沙蔘、麥冬、生地、玉竹、冰糖同放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用文火煮25分鐘即可。
猴頭菇燉烏雞特點:健脾益氣、養陰退熱。
食材:烏雞1只,猴頭菇、桂圓肉乾、紅棗、生薑等各適量
做法:處理乾淨的烏雞切小塊備用,猴頭菇洗淨撕小塊備用(猴頭菇幹需浸泡幾小時);將烏雞、猴頭菇、桂圓、紅棗、生薑等食材放入鍋中大火煮沸,後轉溫火熬煮至熟即可。
霜降養生小建議霜降時節屬深秋,是不適宜“秋凍”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老年人及身體虛弱的人群。另外調養身體,除開藥補與食補外,中醫還講究從作息、運動、情志、穴位等多方面調節、調理,保養身體。
注重保暖 不要“秋凍”霜降前後常有寒潮來襲,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氣溫節節走低,因此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中醫認為深秋季節,人體陽氣會轉向收藏,自然界生機閉藏潛伏,這時不再適宜“秋凍”,而要注意及時新增衣物防寒保暖,特別是患有慢阻肺、慢支炎、腰腿疾病及老年人、體質虛弱的人群。
順應四時 規律作息中醫認為,養生要順應四時,規律的作息習慣也有利養陰。霜降時節,晝漸短,夜漸長,我們的作息時間也該作相應調,所以建議早睡晚起。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但無論如何也要注意調節作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
堅持運動 強健體魄霜降前後,感冒、咳嗽等是常見病症。在注意添衣保暖的同時,也要加強體育鍛煉。眾所周知,適度的運動可以強健體魄,提高免疫力。秋季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宜選擇如八段錦、散步、慢跑、瑜伽、球類等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運動專案。
注意事項: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一般以身體發熱為宜;鍛鍊後切忌穿著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著涼;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外出運動,最好選擇Sunny充沛、避風的場地。調節情緒 樂觀向上中醫認為個人情志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極大,秋季容易有“悲秋”、憂鬱的情緒。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懂得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也是中醫養生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聽聽適合自己的歌曲,畫會畫,寫寫書法,約三倆好友登高遠望、打球等都是安神寧志,舒緩情緒的好選擇。
疏通經絡 按灸穴位穴位艾灸、按摩。建議按灸足三裡、豐隆、天樞、樑丘、內關等穴位,其中足三裡被稱為第一長壽穴。霜降若因寒冷,或進食不規律等引起胃部疼痛、胃脹等不適,可艾灸中脘、足三裡,按揉樑丘、內關等穴位。艾灸每日1次,每次15分鐘;按摩每日1次,每次10分鐘。
足浴。雙腳穴 位眾多,被為“第二心臟”,但它離心臟最遠,如果對其進行良性刺激和鍛鍊,可促進新陳代謝。睡前泡腳可改善雙腳冰冷,促進睡眠,特別是手腳冰涼的人。
#清風計劃# #2019生機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