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自古就流傳著一句養生保健諺語——春捂秋凍,百病難碰。
“春捂”是說立春後,不要馬上脫掉厚厚的冬裝換上輕薄的春裝;而“秋凍”是說秋季天氣轉涼,氣溫稍有下降時,不要立即穿上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
中醫看秋凍中醫“天人合一”理論,認為人與大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的動態變化規律要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一致,即陰陽變化同步,一旦因為內部或外部因素打破這種平衡,人體健康就會遭到破壞,療疾與養生都要遵循這個規律。
適當秋凍,順應自然收斂規律,有助於增加自身面板粘膜對寒冷的耐受力,從而提高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 量體裁衣
初秋暑熱未消,氣溫仍高,“凍凍”無妨;仲秋氣溫下降,涼而不寒,最宜秋凍;晚秋溫差較大,常有強冷空氣襲來,不可一味強求秋凍,否則適得其反。
◆ 因地制宜
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氣候差異較大。一般南方秋涼來的遲,早晚溫差也不大,可適當延遲秋凍時間。
可以將15℃作為參考線,白天溫度在15~20℃時,可適當減衣,進行秋凍;日照溫度低於15℃時,要適當增衣,防止風寒;女性在16℃以下時不宜穿裙裝。
◆ 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 凍對部位
“秋凍”並不是全身各個器官都要凍,頭部、腳部、腹部、脖子這4個部位千萬不能“凍”!
◆ 注意
入秋之後,夜晚的寒氣和夏季夜晚的涼爽有本質上的差異,而且人體在睡眠狀態下很容易感染風寒,所以晚上睡覺一定要蓋好被子。
總體原則: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覺得寒冷。
秋凍要分人,這些人不適宜秋凍老年人陰陽俱衰適應性差、女性本身體質陰寒、兒童稚陰稚陽體質抵抗力差,均不建議秋凍,此外以下特殊體質人群也不適宜秋凍。
◆ 心腦血管病人
秋季溫差、風速、氣壓等都處於較大波動狀態,多變的氣候會引起面板、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上升,血液粘稠度增大,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症狀,是心腦血管病人的大忌。
◆ 胃病患者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深秋時節,冷空氣頻頻襲來,一旦胃腸道受到刺激,極易使舊病復發。
◆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區域性供血較差,而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時會引發血管痙攣,使血量進一步減少,易引起組織壞死和糖尿病足的併發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調節自身陰陽與大自然的天地變化,方為養生防病之道。
參考文獻:
[1] 陳福新.《秋凍有講究》[J].家庭醫學,2016,(2):44.
[2]宋曉莉.《淺談春捂秋凍》[J]. 光明中醫,2015,21(5):46-50.
[3]佚名.《天氣寒冷為何疾病多?》 [J]. 中國醫藥衛生,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