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秋季氣候乾燥少溼,早晚溫差大,老年人、體弱及慢性病患者由於免疫功能低極易誘發疾病。所以更應該注重自身免疫防護,積極貫徹防重於治,免疫增強,一強百強的防治理念。

感冒

秋天氣候特點為早、中、晚及室內外溫差較大,呼吸道粘膜易受冷刺激,抵抗力削弱,病原微生物將乘虛而入,使身體被迫承受感冒之苦。預防:要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增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保持環境的良好通風;要適當多飲水,多吃水果,增強機體代謝;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感冒的預防。

慢性鼻炎

秋季亦是過敏性鼻炎的好發季節,如出現頻繁打噴嚏、流清涕、鼻塞、鼻咽部粘膜發癢等症,可能您患上了此病。預防:在已知過敏原的情況下,應儘量避免接觸,未知過敏原的患者應查清過敏原後“敬而遠之”,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溫差較大時應注意保暖。

胃腸道疾病

秋季天高氣爽,人的食慾提高,多食暴飲易使胃腸負擔加重,功能紊亂;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易引起腹部著涼,致使腸蠕動增加而導致腹瀉。預防秋季腹瀉重在保養脾胃,防止胃病復發。

呼吸道

秋天氣候多變,早午晚及室內外溫差較大,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極易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狀也往往加重。因此,在秋天應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加強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

支氣管哮喘

哮喘屬於過敏性疾病,它的發作多半是季節性的,每年夏末秋初開始發作,仲秋季節發展到高峰,寒冬臘月減緩。這種病各種年齡、不同性別都可患,且易反覆發作,平均患病率為2%。哮喘發作前常有先兆症狀,如反覆咳嗽、胸悶、連續噴嚏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出現急喘。因為痰黏稠,不易咳出,患者往往被迫坐起。嚴重者可出現嘴脣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心跳快等症狀。發作時間從幾分鐘到數天不等。哮喘是一種容易發作的慢性病,因此哮喘者在緩解期要積極預防:首先要儘量避開過敏原:常見的過敏原有風媒花粉(枸樹、蓖麻、蒿草等)、黴菌孢子、蟎、某些生產性粉塵(如棉塵、蠶蛾、粉塵、山藥粉)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對什麼過敏,就應儘量避而遠之。其次要暑天治療:從小暑至立秋,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此時治療,可以增強抗病能力。

慢性咽炎

秋天之所以要特別重視對咽喉炎的預防是因為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徹底治療,就會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瀰漫性炎症,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為耳鼻喉科常見病。慢性咽炎的主症狀為咽部乾燥而痛、咽部暗紅,多由陰虛、虛火上灼所致,預防上宜滋陰清熱,清咽喉。

心血管病

秋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發季節,據有關資料報告,秋末冬初時節,腦血栓、腦溢血發病率遠高於其它季節。由於天氣變涼,面板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寒冷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堅持服藥,堅持進行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積極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誘發、加重心血管疾病。

進入深秋時節,低氣溫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周圍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而致腦血管破裂。寒冷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增加,引起血液黏稠,導致血栓形成。因此,要重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原發疾病的治療,並注意先兆症狀,如發現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應及時送醫院治療,以防發生意外。

“多事之秋”啟用免疫力

據統計,多種疾病和季節相關。特別是季節交替的時候,由於溫差較大,老人和孩子,體質較差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應該特別留神。另一方面秋季也是多種慢性疾病的高發期,以上提到的感冒、支氣管哮喘、慢性咽炎、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等,正所謂“多事之秋”,這些慢性病朋友應該特別引起注意,早做預防,把疾病控制在萌芽,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病週期、控制發病率。慢性病通常和免疫相關,必須通過調節機體免疫能力,激發內在的免疫抗病能力,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的發作,甘草多糖作為免疫促進劑,可以提高人體抗病能力。防重於治的理念猶如“上保險”,在最大程度上預防和減少了患者病體受困的局面,提高了生活品質,充分說明了“免疫增強,一強百強”的醫療新思維。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不妨提前上個“保險”吧。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秋冬補腎還需通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