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在談養生,談健康,那麼什麼才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四層面的答案,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又有人加上了智力健康、環境健康等。按照中國傳統說法,人身健康不外乎身、心、靈三層面,這三層面基本上對應人身精、氣、神三大要素。精氣神究竟是什麼?精氣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滿、氣足、神旺。只有養足了精氣神,人體才會健康發展,少生疾病。
「精氣神」的概念,先秦著作《老子》《莊子》《管子》《孟子》《黃帝內經》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有所涉及。比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就說: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黃帝內經》沒有將“精氣神”三個字連在一起說,但是“精氣”和“精神”的概念隨處可見。那麼怎樣才能養好精氣神?精、氣、神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什麼叫精?
籠統地說,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包括腎精、血、津液等。我們一般稱精為“真陰”精是身體的根本,沒有這種最基本的精微物質,就不可能有人的體。“精”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先天的,是從父母親那裡遺傳下來的,是秉承於父母的,它在整個生命活動中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
一個是後天的,也就是人出生以後吃的食物、喝的水,叫水谷精微,這是一種營養物質。腎精充足時可以從人體的面板、骨骼等臟器綜合體現出來的。 比如老人走路步伐有力、比如身上面板光滑、紅潤、這就是腎精充足的體現。《黃帝內經》上講:“人始生,先成精”。腎精是生命的本源,“腎者,主水(血),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人體“精”的多寡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後天修煉或調養。
什麼叫氣
氣實際是介於精(有形)和神(無形)之間的一種狀態,氣有兩個含義,既是運行於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因此中醫所說的氣,既是物質,又是功能。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腎氣足的人,說話有力,思維敏捷,能勝任社會工作和家庭勞務。
腎氣不足的人往往表現為精神不振,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晚上容易失眠、多夢。人之氣可分為兩類,一是與生俱來的,如精氣,神氣;一類是後天的,如營(榮)衛宗氣。後天之氣,由人的飲食生成。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
什麼叫神
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現。廣義上,生命活動的一切外在的表現都叫神,它統領人的精神、意志、直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神則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則神氣充足,神氣充足則身強,神氣渙散則身弱。我們所有的行為活動都是從心出發的,心包含了腦。我們常說“養生先養心”,心安則神安。
精氣神三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密切。精是生命產生的本源,氣是生命維繫的動力,神是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可以說“精、氣、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如何養足精氣神?
精滿、氣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寡慾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養精重在養腎,因腎是藏精的臟器,先天的根本。養氣重在養脾胃,因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氣血生化的泉源。養神重在養心腦,因心是藏神的臟器,腦為元神之府。心態平和 ,心胸開闊,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養足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
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遊,情不安動,氣不外耗。更多的健康養生知識,歡迎關注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