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觀看紀錄片《醫者》“識微篇”被王泰齡老人的笑容所打動,更被其幾十年來的職業操守所感動,93歲的高齡,仍夜以繼日奮戰在肝病病理會診第一線,日工作時長達12小時,她的生活雖然是醫院宿舍兩點一線,他的成就確實將微觀的病理學更好地呈現給外科,為中國肝病病理隊伍不斷壯大、肝病病理機構不斷健全,中國肝病病理研究不斷髮展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光陰。
王泰齡教授
一、名家引路,情定病理,精益修行
王泰齡出身教育世家,父親是唐山一所中學校長,母親是數學老師。哥哥王寶恩也學醫,後來成了友誼醫院的院長,是我國著名肝臟病學家、肝纖維化研究泰斗、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創始人兼第一任主任委員。說起第一位引路人當數兒時的鄰居劉世豪教授。劉世豪教授(1900-1974)是協和內分泌奠基人,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人。“我的父母親和劉教授一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年少時我們兩家在北戴河度假期間住在一個院裡,我是早上9點去沙灘游泳,劉教授都是看書到10點半,才去海邊,他休假都帶幾箱書。那會兒,我覺得他言語不多,但就這個學習精神,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後來,我到北京讀高中,平時住校,週末都住在他們家,劉教授對我選擇醫學的影響很深。”王泰齡情不自禁的說。
“1948年,我在協和醫院做實習醫生。開始我本來想搞外科,可是外科教授說,‘小祖宗,沒有女孩搞外科的’,那我就想到婦產科,覺得能施展拳腳。婦產科林巧稚教授是我的老師,那時候,協和醫院要求作婦產科醫生之前,都要先去病理科輪轉一年,打好基礎。林教授特別重視病理,手術結束後都要和病理科醫生一起閱片。後來在工作中,我越來越意識到,病理學是各臨床學科發展的基礎。劉世豪教授也建議我做病理。”
王泰齡自從到協和病理科以後,胡正祥教授(我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給了她多方面的幫助和指導。“胡教授讓我認識到,醫學就像一棵大樹,樹根是各基礎醫學,病理科就是樹幹,枝是內外婦兒等學科。病理科要把根的營養送到樹葉,也要從樹葉吸收營養,也就是說病理必須結合臨床。”
王泰齡1950年畢業,那時的她非常自信,覺得已經有能力給學生上課了。有一次,胡正祥讓她給學生講炎症。“我們的病理學課程都是胡教授親自講授的,我原原本本聽了兩遍,差不多都背下來了。胡教授問起備課的情況時卻嚴肅地地問我,‘你看了幾本書?’我說,‘上課的內容您都講過了,我照著您講還不行嗎?’他說,‘不行,你去把這些文獻全部看完’。這時候離上課還有二十多天,他讓技術員推個小車陪著我去圖書館,把當時相關的二十幾本書全部借回來,要我把這些材料都看完才能講課。”這個教訓讓王泰齡印象特別深刻:只有自己真正弄明白了,才能教別人。
跟隨劉世豪、胡正祥兩位教授的學習經歷,給王泰齡奠定了紮實的病理學基本功,養成了閱讀專業期刊和文獻的習慣,以及樹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做到最好。最好的標準就是,嚴謹、認真、堅持,再把眼光放得高一點。
第一屆高階師資班學員合影
二、紮根長春,收穫愛情,默默耕耘
1953年第一軍醫大學(後改名白求恩醫科大學),因原先的日本籍教授陸續撤離,醫院人才緊張,組織上希望安排一批協和的人才前往長春參與醫院建設,當時胡正祥教授很想留下王泰齡這個得意門生,但是王泰齡謝絕了,隻身前往祖國需要的地方。王泰齡去往長春之後,幫助各醫院建立各臨床學院病理科,並堅持承擔衛生部病理師資培訓班工作。
王泰齡前往長春
王泰齡在長春工作期間(1953-1984),除了留大體、切片標本,同時開展屍檢和臨床病例討論。她特別強調,屍檢對於認識疾病,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這段時間,是王泰齡激情燃燒的歲月。回憶時,她聲情並茂,興致勃勃。“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願意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候人心齊,目標明確,工作效率特別高,工作積極性也比現在年輕人高。大家覺得是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長春的三十年時間裡,王泰齡還收穫了愛情和家庭。
一家三口
三、返回協和,再擔重任,加強國際接軌
1984年,王泰齡調任衛生部中日醫院病理科主任,負責組建病理科。王泰齡接受採訪時說到:“八十年代,我受命負責全國的病理技術,中日醫院率先在我國成功開展免疫組化技術,做免疫組化時將冰凍切片改為石蠟切片。後來,病理學會製作了一系列小冊子,在全國範圍內把這項技術開展起來”。1992年,她還和劉彤華、佘銘鵬、嚴慶漢四人受邀赴日參加首屆中日病理學會。此後中日病理科與日本女子大學、日本大學、千葉大學還有金澤大學,建立學術交流,聯合培養研究生。
王泰齡和哥哥王寶恩
自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開展了肝炎分級工作,王寶恩附國外開會之後跟王泰齡提到了國外肝病研究得新動向,很快國內像王泰齡等人加緊了國內肝炎分級工作,一批老的醫療學者日夜奮鬥, 王泰齡等人先後為我國《肝炎防治方案》制定了與國際接軌的慢性肝炎病理分級分期標準,重型肝炎、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等病理診斷標準。
四、獲得肝病學分會終身貢獻獎
王泰齡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重大科研專案,先後為我國《肝炎防治方案》制定了與國際接軌的慢性肝炎病理分級分期標準,重型肝炎、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病等病理診斷標準。曾主編、參編了《現代肝臟病學》、《實用肝臟病學》、《酒精性肝病》等多部肝病專著。發表專業論文100多篇。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及近年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共14項。因在肝病病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於2014年9月授予終身貢獻獎。
五、退休後堅持一線工作
王泰齡特別珍惜時間,最高興的就是每天都能過得很充實,多做一些工作。她退休後,致力於肝病病理的臨床和研究工作。1996年退休後退休後致力於肝臟病理學的開展,認真積累資料,拓寬對肝病病理的認識,加強臨床病理交流,認真做好全國肝病病理學習班的歷次講課,積極培養人才。2015年承擔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中病理診斷標準的制定,在制定過程中總結了10年的肝穿病理,力求密切結合臨床並與國際接軌。
六、放不下的8200多張肝病病理切片
王泰齡工作幾十年儲存了8200多張肝病病理,她接受採訪時說道:“我想我很快就要報廢了,我得在我這個報廢之前,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完,整理歸納這8200張病理,不能讓他們成為廢紙一張。”
《醫者》截圖
《醫者》
祝您長命百歲,完成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