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的醫家、藥學家、道家,託「神農氏」之名編撰的中藥學經典之作。此書原文早已佚失,內容大多散存於其他醫書、藥書而流傳於世。清·孫星衍、孫馮翼父子重新輯出,並增加《吳普本草》與《名醫別錄》的釋文等,內容更為詳實豐富,是《本經》輯本之尚本。另有顧觀光輯本刊行於世。
《神農本草經》卷一
《神農本草經》序錄清·顧觀光(輯)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羸(léi,瘦弱。)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按:古人的一種帶有道家色彩的籠統分類而已,切不可以此為據用藥!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掌禹錫(字唐卿,北宋地理學家、中藥學家。)曰:本草例,《神農本經》以朱書(紅色筆寫字),《名醫別錄》(中藥著作,魏晉間諸名醫撰寫。)以墨書。《神農》藥三百六十五種,今此言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是並《名醫別錄》副(同「附」)品而言也。則此下節《別錄》之文也,當作墨書矣。蓋傳定浸久(時代久遠),朱墨錯亂之所致耳。案:禹錫說,是也,改為細字。〗
藥有一百二十種為君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互相協作)攝(持久)合和(協調)。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華(同「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齊心協力)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炮(páo)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同「然」)勿合用也。
按:古人告誡我們,中醫講究多味藥相互配合,切不可過分強調單味藥的療效!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乾曝(pù,曬。)幹,採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欲療病,先察其原,先候(診斷)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指劑量小),病去即止,若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同「疰(zhù)」,指疑難病症。)蠱毒以毒藥,癰腫創(古同「瘡」)瘤以創藥,風溼以風溼藥,各隨其所宜。
按:你是先診後藥?還是以藥定病?
病在胸膈(gé)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早晨)。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按:你會喝藥嗎?喝藥也是分時候的。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中醫病名,中邪。)霍亂,大腹水腫,腸澼(pì,水流洶湧。指拉肚子。)下利(通「痢」),大小便不通,賁豚(亦稱「賁㹠」,從少腹上衝心下或咽喉,如豚之奔走,故名。)上氣,欬(ài,反胃。)逆嘔吐,黃疸(dǎn,黃膽。)消渴(糖尿病),留飲癖食,堅積癥瘕(zhēng jiǎ,腹部結塊。),驚邪(乍驚乍喜之證)癲癇(diān xián,俗稱「羊角瘋」。),鬼疰,喉痺齒痛,耳聾目盲,金創踒(wō,扭傷。)折,癰腫惡創,痔瘻(同「瘻」)癭瘤(yǐng liú,各種結節與增生。),男子五勞七傷(成語,泛指體弱多病。),虛乏羸(léi,瘦弱。)瘦,女子帶下崩中(月經大出血),血閉陰蝕(各種陰部疾患),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大體上都可以按上面所述的方針執行),其間變動枝葉(指有關聯性的細微變動),各宜依端緒(按細節考慮)以取之。
按:這麼多病!好在神奇的中醫藥護佑了我們幾千年,如今又有極優越舒適的生活條件,加之現代的藥物及手術,長壽可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