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當人體失去體內脂肪時,無法控制脂肪從何處流失。而女性經常從上半身,尤其是胸部和手臂上流失體內脂肪,而腹部的脂肪卻依然還在。年齡其實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絕經前,女性更有可能在大腿和臀部儲存體內脂肪,但在性激素下降後,脂肪會頑固地儲存在身體中心位置。

脂肪是如何被減少的

每當失去體內脂肪時,就會發生兩件事。首先,身體要調動脂肪或將脂肪從某個區域釋放出來。此過程稱為脂肪分解。脂肪一旦釋放,就會進入血液,在這裡肌肉等細胞可以捕獲脂肪並將其用作燃料來源。其次,脂肪一旦進入細胞,就必須被氧化以產生能量或ATP。因此,調動儲存的脂肪並將其傳送到血液中只是第一步。如果細胞因為已經足夠而不能將其用作燃料,那麼它可以再次作為身體脂肪儲存。

那麼是什麼導致身體動員脂肪呢?脂肪細胞的受體與刺激脂肪分解的激素結合。這些激素稱為兒茶酚胺,在人體中具有多種功能,其中之一是刺激脂肪分解。細胞表面兒茶酚胺的受體有兩種:α受體和β受體。當嘗試減少體內脂肪時,β受體便會對你有利。它們刺激脂肪的脂解。但是α受體不那麼合作。實際上,當兒茶酚胺與α受體結合時,它具有相反的作用–阻止脂肪動員。

現在,不難理解為什麼腹部脂肪可以抵抗分解。如果身體脂肪所在地區的α受體與β受體比例高,那麼你將很難調動脂肪。在其他"問題"區域,例如臀部和大腿,可能還會有更多的α受體。這意味著即使兒茶酚胺正在活躍地迴圈,它們也不會輕易地從具有大量α受體的區域動員脂肪。相反,在α與β受體比例通常較低的區域(如手臂,面部和腿部),脂肪動員更容易發生。

衰老扮演的角色

女性在更年期之前比在更年期之後更容易失去腹部脂肪。進入更年期時,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胰島素上升,這是導致腹部區域有多少個α受體與β受體的一個因素。因為隨著胰島素敏感性的下降和對胰島素抵抗的增強,α與β的比率也會增加。這使燃燒腹部脂肪變得更加困難。

另外,還會發生其他激素變化,使腹部脂肪的流失更加困難。絕經後,體內的生長激素下降,而皮質醇的壓力激素保持不變,體內激素的這種變化更有利於腹部周圍的脂肪儲存。另外,由於絕經而難以入睡,並且壓力很大,實際上皮質醇可能會升高,這進一步阻礙了腹部脂肪的流失。

遺傳學

不幸的是,有些人可能在基因上傾向於在腹部周圍儲存脂肪。根據遺傳影響,某些人的身體區域中的α/β受體比例很高。這這也並不意味著你不能減去這種頑固的脂肪,但需要你必須加倍努力。

你能做什麼來消滅頑固的腹部脂肪?

建議在鍛鍊中,將一部分時間集中在高強度間歇訓練和高強度抗阻力訓練上。劇烈運動會釋放出更多的脂肪燃燒激素(例如兒茶酚胺)以及生長激素,以幫助動員頑固的體內脂肪。相比之下,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和輕量級的運動對腹部脂肪損失的刺激作用較輕。

由於有後燃效應(運動後的過量耗氧),在進行高強度運動後還會有更多的運動後能量消耗。一項研究表明,與中等強度的運動相比,雖然兩組消耗的卡路里數量相似,但是HIIT訓練導致兩組皮下脂肪的損失更大。在劇烈運動中用力收縮的肌肉還可以增強脂聯素(脂肪細胞釋放的蛋白質)的釋放,脂聯素的釋放促進脂肪的流失並具有抗炎作用。超重或肥胖的人,尤其是那些內臟腹部脂肪多的人,脂聯素水平通常較低。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類人會有胰島素抵抗和代謝問題。

最後,當進行負重訓練時,應將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可以鍛鍊多個肌肉群和大塊肌肉的複合鍛鍊上。這些鍛鍊比單獨鍛鍊單個肌肉群會消耗更多的卡路里,併產生更大的後燃。換句話說,與肱二頭肌彎舉和肱三頭下壓相比,專注於深蹲和硬拉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好處。

頑固的腹部脂肪的飲食和營養

如果你想減掉頑固的腹部脂肪,那麼飲食中就需要減少或避免精加工食品。但是,也不要害怕飲食中的健康脂肪。一些研究表明,單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和鱷梨以及堅果中的脂肪,更有利於腹部脂肪的流失。

總結

· 進行高強度訓練,但要給自己兩次訓練之間足夠的恢復時間。

· 將大部分的訓練重點放在多關節,複合運動上。

· 吃天然完整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精加工食物。多食用高纖維食物,並用單不飽和脂肪替代其他脂肪。

· 保證充足的睡眠並緩解壓力。

· 耐心一點,因為更年期後很難減掉腹部脂肪,可能需要的時間較長,但並非無法做到。

參考資料

Bi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3(1), 13-13. 2012.

MedLine Plus. "Aging changes in hormone production"

Medscape Family Medicine.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tensity on Abdominal Visceral Fat and Body Composition"

J Appl Physiol. 2000;89(3):937-46.

11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10條會增壽的日常健康好習慣,中老年人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