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今日霜降,節氣第十八,是秋的尾聲。

所謂霜降,夜晚的地面,突然遇到極冷的空氣,便凝結出白色細小的霜粒,這就是霜降到來的表象。

由於緯度的不同,北方的霜降是深秋之時,嶺南似乎還在夏季。廣州是日微風,最高氣溫30度,非常乾燥。

如蜇蟲入定

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在三候時,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就像修行的僧人進入沉思或者入定,萬物皆無我的境界中。

世間萬物都隨著四季規律有條不紊地按著節奏生活,蟄蟲會為了更好的重生而冬眠休息。而我們相當多人卻把一生當作短跑,只顧衝刺,捨不得適時停下來調整步伐。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往往侷限於眼前,總是患得患失,痛苦不已。痛苦源於不合理的慾望,慾望過剩,我們的雜念和牽絆越多,煩惱也就越多。

佛教認為,煩惱的產生因為執著於內心的慾望,人們的眼光變得狹窄。只會關注物質財富或眼前小事,我們總是習慣了盯住眼前去思考。譬如與自己心儀已久的工作失之交臂,便覺得信心全無,人生毫無念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般若智慧的擁有者,只是因為常常執著於心中的念頭,內心不再清淨,也就無法解脫。

《六祖壇經》中說:“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味,自在解脫,名無念行。”適時地像蟄蟲那樣休息一下,把當下的慾望放下,學會用智慧來觀照內心,這樣自己的認知就能來去自由的通暢運用,人也就從煩惱中解脫了。

心莫隨秋轉

郁達夫,1934年曾撰文描繪北平之秋,北國的秋天在其筆下,是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至於南方的秋,在作者筆下就並不那麼典型了。

“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秋日,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遍地的落葉和大樹的枯枝。是以秋季,《禪宗文化》也選用深秋作為封面的主題,葉落歸根是生命的輪迴,既是結束,也是開始。(點選領取最新雜誌)

然而無論南北,深秋以後,日照減少,天氣變得肅殺。對都市人來講,更加容易產生悲觀情緒。

霜降,草木黃落 來源:留住手藝

於佛教而言,常人“心隨境轉”是很痛苦的。

我們喜怒哀樂,由於“境”的轉換而更替著,此所謂“境”所包括一切的人、事、物,都在影響我們內心的起伏;但對於佛教修行者而言,無論外境帶來了什麼情緒,或喜或悲哀,或明或暗,都應當穩重自持,讓自己內心處於“如如不動”的境地,便能夠順利地度過一切的境遇。

在深秋時節,寒風愈演愈烈,在更旺的爐火前,煮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和家人朋友一起共享片刻溫暖,是為慰藉。

順時而食

至於吃什麼,我們國人的飲食自古講究“順時而為”。

俗語講,“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霜降這天,是進補的大好時機。秋天,特別在霜降時節進補,比起進入冬季、甚至全年任何時節都來得重要。秋天做好準備,冬天才能事半功倍。

但因“秋燥”,此時更應講究“平補”,溫和地給身體機能提供適宜的能量,以免過猶不及。在飲食上,事宜平補,以生津潤燥為主,譬如雪梨蘋果、橄欖洋蔥、芥菜蘿蔔一類食物,更宜多食。

細究養生的飲食,今日《禪宗文化》從中挑選出一份屬於深秋的“霜降食單”供君品嚐。

│冰糖雪梨銀耳羹│

材料:梨、銀耳、冰糖、枸杞、紅棗

1、將銀耳浸泡於40度左右的溫水中,浸泡半小時。

來源:吃小貨聯盟,下同

2、銀耳撈出,撕成小塊放入鍋中,並倒入沒過銀耳的水,大火燒開後轉中小火煮半小時左右,直到煮出膠質感。

3、1個雪梨洗淨去皮切滾刀狀,下鍋熬煮,同時加入3大勺黃冰糖,蓋上鍋蓋煮15分鐘左右。

4、開蓋,放入洗淨的1小把枸杞和紅棗,小火燜煮5分鐘。

冰糖雪梨銀耳羹完成!

秋去冬來,時節流轉,人生變化無常。不管怎樣,《禪宗文化》希望這份食譜能夠給你增添溫暖與甜蜜。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季節交替之時,溫差變化大,記得多給家人吃這菜,滋補又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