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症狀表現
心悸是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臨床一般多呈反覆發作,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而發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
原因
中醫認為本病的主要原因有體虛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和藥食不當,種種原因導致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發病。
方法:留罐法
患者先取仰臥位,在關元穴、膻中穴、足三里穴、內關穴採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鐘。
關元穴:培補元氣、導赤通淋。強壯穴,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壯一身之氣。
膻中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刺激該穴可透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能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迴圈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
內關穴:理氣活血,安神定志。主治心絞痛、心肌炎、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緩、心律不齊等對各種心臟病、各種精神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療效較好。
足三里: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主治:咳嗽氣喘,心悸氣短等
心俞穴、厥陰俞穴、腎俞穴、小腸俞穴
再取俯臥位,在心俞穴、厥陰俞穴、腎俞穴、小腸俞穴採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1~2次,3次為1療程。
心俞穴:主治驚悸,健忘,心煩,癲癇,癲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等。
厥陰俞穴:主治咳嗽,胸悶,嘔吐,失眠及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等
腎俞穴:滋陰降火,養心安神。針對腎陰不足,水火不濟,導致心火內動等造成心悸。
小腸俞穴:外散小腸腑之熱,心與小腸透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裡關係。若小腸實熱,亦可順經上於心,則可出現心煩,舌尖糜爛等心的症狀,治療上即要清瀉心火,又要清利小腸之熱,相互兼顧,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醫師提示◎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
◎飲食宜營養豐富而易消化、低脂、低鹽。
◎生活規律,注意寒溫交錯、勞逸結合,避免劇烈活動及體力勞動。
◎應堅持長期治療,配合食補、藥膳療法等,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