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的《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中提到,從2000到2019的20年間,排在人類死因第一位的疾病是缺血性心臟病。而且這一死因不僅持續多年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且有明顯的增加趨勢。
缺血性心臟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冠心病,指的是為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不能滿足心臟的供血,使心肌細胞的代謝出現問題而不能正常工作,甚至造成心肌細胞的死亡,進而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
一、缺血性心臟病的產生原因缺血性心臟病的病因是冠狀動脈發生了狹窄或是堵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冠狀動脈出現了粥樣硬化。人體動脈內膜正常是光滑緻密的,但是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肥胖、遺傳、年齡老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動脈內膜會受到損傷,血液中的膽固醇就會從損傷處進入內膜中,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動脈內膜中的膽固醇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巨噬細胞會將其吞噬,之後轉化為泡沫細胞。斑塊的脂質核心,就是一個個充滿膽固醇的泡沫細胞聚集而成。如果將斑塊剖開,脂質核心中的泡沫細胞就如同小米粥一樣的淡黃色小顆粒,這也是“粥樣硬化”名稱的由來。
從粥樣硬化形成的機制來看,泡沫細胞無法移除,所以說粥樣硬化斑塊一旦形成,就不能完全消除。而且如果造成動脈內膜損傷的原因不能去除,就會造成粥樣硬化的進展,斑塊會越長越大,造成動脈管徑狹窄,影響供血。
斑塊除了會進展,其本身還有不穩定性,在血管痙攣、血壓波動、血流沖刷等多種因素作用下,還有可能發生破潰。破潰的斑塊表面會誘使血小板發生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就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
二、心肌缺血時有哪些訊號1、相關的症狀:心肌缺血的症狀主要在持續性或是在大量活動時出現,因為在活動時心臟需要提高血液輸送量,心肌耗氧增加,而狹窄的冠狀動脈無法維持心臟的供血,就會產生心肌缺血的症狀。
主要表現為心前區的不適,出現胸悶或是胸痛,也有可能出現心律失常、呼吸困難。還有些人的疼痛會放射至其他部位,表現為後背、肩膀、手臂、胃部、頸部、下頜等處的疼痛和不適感,甚至表現為牙痛。
2、心電圖的侷限:很多人在壓力過大、情緒緊張、貧血的時候,在心電圖上也會表現出“心肌缺血”的狀態,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冠心病。在透過休息與治療之後,心肌缺血的情況就會恢復正常。還有一些患有冠心病的人,在靜息狀態下的心電圖是正常的,甚至平時也不會顯露出相關的症狀。
所以說,雖然心電圖可以提示“心肌缺血”,但僅靠心電圖並不能診斷冠心病。一般來說,只有當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的時候,才會確診為冠心病。對冠脈狹窄程度的判斷,需要進行冠脈造影才能明確,這也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三、預防時要注意對“三高”的控制在造成冠狀動脈狹窄的因素中,除了年齡與遺傳兩個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是可以控制的。其中對冠狀動脈傷害最大的因素就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以及吸菸。這些因素髮展到後期,多半會導致心肌缺血。吸菸可以直接戒除,但對“三高”則需要持續進行控制。
因為“三高”屬於慢性病,以目前的醫學技術沒有辦法根治,但是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規律服藥可以進行控制。只要把“三高”降至正常的範圍,就可以停止對動脈內膜的損傷,從而終止或是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避免心肌缺血的發生。
四、發生了心肌缺血怎麼辦如果出現心肌缺血的症狀,要找心內科醫生做詳細的檢查,以確認是否患上了冠心病。有冠心病的人,除了改善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積極控制“三高”之外,還要對粥樣硬化斑塊進行治療。
對粥樣硬化斑塊的治療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以阻止膽固醇繼續進入動脈內膜形成斑塊,同時對已經形成的斑塊進行加固,避免破潰。另一方面,要進行抗血小板治療,在斑塊萬一破潰的時候,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的形成。
兩個方面的治療,都需要經醫生進行評估,確認藥物療效的獲益大於副作用的風險時才可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