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升降散乃清代楊慄山所創,由殭蠶、蟬蛻、大黃、薑黃組成。方中殭蠶、蟬蛻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楊慄山謂:“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名升降,亦雙解之義”。四藥相合,有升降相因,表裡雙解,寒溫並調之妙。其方雖為瘟疫而設,然其應用已超出此範圍, “用方者,不貴明其所當然,要貴明其所以然。”楊慄山如是說。

  《傷寒溫疫條辨》中對升降散有較為詳細的方解:“是方以殭蠶為君,蟬蛻為臣,薑黃為佐,大黃為使,米酒為引,蜂蜜為導,六法俱備,而方乃成。”“殭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溼,得天地清化之氣,輕浮而昇陽中之陽……能闢一切怫鬱之邪氣。”“蟬氣寒無毒,味鹹且甘,為清虛之品……薑黃氣味辛苦,大寒無毒,蠻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惡,行氣散鬱,能入心脾二經建功闢疫……大黃味苦,大寒無毒,上下通行。蓋亢甚之陽,非此莫抑,苦能瀉火,苦能補虛,一舉而兩得之。人但知建良將之大勳,而不知有良相之碩德也……米酒性大熱,味辛苦而甘……驅逐邪氣,無處不到……和血養氣,伐邪辟惡……蜂蜜甘平無毒,其性大涼,主治丹毒斑疹,腹內留熱,嘔吐便秘,欲其清熱潤燥,而自散溫毒也……”

  殭蠶“清化而昇陽”,蟬蛻“清虛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薑黃辟邪而靖疫,大黃定亂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績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潤之使下導,引導協力,遠近通焉。補瀉兼行,無偏勝之弊;寒熱並用,得時中之宜。”“蓋取殭蠶、蟬蛻,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

  楊慄山稱殭蠶、蟬蛻“為溫病之聖藥”。

  值得注意的是,薑黃的性味,古今本草書中俱有不同認識,有謂性溫,有謂性寒。升降散中所用薑黃是以“大寒”使用的。“薑黃(廣產),性味與鬱金相似,然較烈。下氣最捷,破血立通,調月信,消瘴腫。但稍損真氣,用宜慎之”。至於後人有用片薑黃者,性溫,與原方廣薑黃有別。

  關於蜂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本方中當為生用。

楊慄山對升降散的評語:“可與河間雙解散,並駕齊驅耳。名曰升降,亦雙解之別名也。”當代醫家蒲輔周對升降散的評語:“溫疫之升降散,猶如四時溫病之銀翹散。”

透過長期臨床實踐,筆者對升降散的應用也有些許體會:

1升降散是楊氏論治“溫病鬱熱內伏”十五方之“總方”,功能調氣機、洩鬱火、化淤滯,祛風勝溼、宣暢鬱熱、滌邪解毒。“火鬱發之”,近代醫家取其“升之、散之、揚之”之意,加減治療火鬱之證。筆者臨床以此加減治療肝膽鬱熱,或溼熱鬱滯,或痰溼內蘊,或三焦伏火等雜病諸證,無論身熱之有無、溼熱之熟重,但屬氣機不暢、邪鬱不撤者,用之宣暢氣機、撤外清裡,均有良效。

2 楊慄山制升降散治溫熱病,疏清結合,以清為主。故制方蟬衣、殭蠶、薑黃、大黃的用量分別為一、二、三、四錢,並用黃灑、蜂蜜各一兩調服。鬱熱雜症雖亦是疏清兼顧,但多的時候又是以疏為要,故大黃用量不必過重,3、5克即可;特別對虛實兼雜之症,該方總的劑量還宜適當減輕,方為合宜。

3 鬱熱雜症應用升降散著重在疏調三焦氣機。熱鬱、溼鬱明顯,舌紅苔黃膩濁,脈來弦滑而數、或弦澀,據症重用升降散加味無妨。若溼熱、氣鬱症狀並不突出,舌雖不紅、苔不膩黃,只要苔見薄黃、或黃白相兼,舌幹不滑,脈象沉取有力,證兼三焦氣機不暢,升降散也可加減參用。

14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程凱養生說:身體上的“一口井”和“一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