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那你聽過糞便移植嗎?
骨髓移植是指將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入病人體內治療疾病,而器官移植則是將正常人的器官轉移到另一個個體,那顧名思義,糞便移植當然就是把一個人的糞便轉移到另外一個人體內了。
那要怎麼轉移?難不成是…吃屎?
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吃屎還真能治病,早在1700多年前,東晉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有用糞便治療傷寒的描述:“絞糞汁,飲數合(gě,一升的十分之一)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糞水,還有個好聽的名字,黃龍湯,還放得越久越好,emmm…
而本草綱目中也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並飲糞汁一升,即活。”不過這裡糞便用於食物中毒,也許是起到催吐的作用,跟現代的糞便移植可能還不太一樣。
而現代醫學史上,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糞便移植源於1958年,美國外科醫生Eiseman使用健康人的糞便製成糞水,對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嚴重偽膜性腸炎患者實施灌腸,最終成功治癒了這些患者的腸道感染。
01 瞭解你的便便糞便為何能治病?要知道原因,首先就要了解糞便的構成。糞便是人體攝入的食物被消化系統吸收部分養分和水分後,剩餘無法吸收的廢物殘渣。通常,糞便由75%的水和25%的固體物質組成。大約30%的固體物質是腸道微生物;30%的食物是不可消化的食物,例如纖維素;膽固醇和其他脂肪佔10%~20%;10%~20%是無機物質,例如磷酸鈣和磷酸鐵;2%~3%是蛋白質、從腸道粘膜上脫落的細胞碎片、以及膽汁色素(膽紅素)和白細胞。

圖1 糞便組成
而我們移植糞便實際上就是移植腸道微生物。
人體的腸道中定殖著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種類超過10000種,數量在1013~1014之間,這些微生物提供了一種抵抗病原體的腸道生物屏障,在維持腸道內環境和調節宿主免疫系統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旦這些微生物的種類或者數目發生明顯變化,發生了所謂的“菌群失調”,人體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大量使用抗生素以後,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可識別不了好菌還是壞菌,它的策略是無差別攻擊,因此,濫用抗生素治療會造成人體菌群的紊亂。如今,腸道的微生物紊亂已經被證明和多種胃腸道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肥胖等健康問題相關。
自然的思路是去恢復失調的菌群,補充益生菌當然是可選擇的方法之一,但是益生菌產品存在著菌種單一、劑量不足的問題,要獲得數量多、種類齊全的腸道微生物群怎麼辦?直接從健康人的腸道去取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於是,“糞便移植”就誕生了。
02 糞便移植與艱難梭菌雖然腸道菌群是近年來研究的大熱門,非常多的疾病都好像跟它有關係,但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還是對於腸道相關疾病的治療,主要是艱難梭狀芽胞桿菌引起的偽膜性結腸炎。
艱難梭菌感染在國外較為常見,在美國,每年因艱難梭菌感染死亡的人數高達15000人,死因通常是嚴重的結腸炎,使用抗生素是感染的主要誘因。正常情況下,艱難梭菌也寄生在人的腸道內,但是它與人體的其他腸道微生物之間達成平衡,不會引起發病,如果服用抗生素,導致益生菌被過度剿滅,平衡就會被打破,艱難梭菌開始大肆生長,產生腸毒素和細胞毒素,引發結腸炎,症狀為輕度到重度的腹瀉。
對於一些輕度和中度患者,可以使用甲硝唑和萬古黴素治療,但15~30%的患者會復發,再使用抗生素治療只會讓原本就已經混亂的腸道微生態雪上加霜,這種窘境迫使科學家尋找新的方式開展治療,糞便移植也因此再被拿出來接受審視。
有研究對43例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進行糞便移植治療,並且以只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結果發現,在接受糞便移植的患者中,81%的患者在3個月內症狀消失,而單獨接受萬古黴素的患者中僅有31%症狀消失。另一項研究報道指出,糞便移植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治癒率高達98%,而且91%的患者只經過一次移植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03 健康便便不好找既然糞便移植這麼有用,熱心腸的朋友可能都巴不得慷慨解便,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了,可是在那之前可得注意您的便便達到要求了嗎?糞便移植的捐贈者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六個月內未接觸過任何抗生素免疫系統功能正常在6個月內沒有進行過紋身或者身體穿孔無吸毒史最近沒有傳染病暴發地的旅居史沒有任何慢性消化道疾病,如炎症性腸病此外,捐贈者還要接受病原體篩查:血液檢查確認無甲肝、乙肝、丙肝、HIV等傳染病;糞便檢測確定糞便中無寄生蟲及寄生蟲卵、沒有艱難梭菌感染等。
總之,這個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能夠滿足要求的供者並不多。
04 糞便移植方法學,大便膠囊效果佳那滿足要求的糞便拿到了,就可以進行糞便移植手術了,當然,現在的主流手段並不是讓患者把便便吃進去,而是透過結腸鏡或者鼻-十二指腸管進行。將供者的糞便和生理鹽水混合,再使用注射器透過腸鏡或者鼻-十二指腸管將糞便懸液輸注到患者體內。結腸鏡目前還是進行糞便移植的主流,但是對於一些腸鏡插入有風險的患者,透過鼻-十二指腸管還是最好的選擇。

圖2 糞便移植程式
其實如果克服心理障礙的話,直接把便便吃進去也許是更好的選擇,方便安全無痛苦,這當然是說笑,但是現在確實開發出了一種“大便膠囊”,將捐贈者的大便凍幹後製成粉末,做成膠囊給患者吃下去,在臨床試驗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圖3 大便膠囊
糞便移植,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背後有著堅實的免疫學、微生物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大量的實驗研究,並且已經被歐洲寫入醫學指南用於艱難梭菌感染治療,鑑於腸道菌群的強大功能,將來的適應證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所以,便便治病可不是什麼噱頭,而是經過科學驗證的醫學手段。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feces
2、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gastroenterology_hepatology/clinical_services/advanced_endoscopy/fecal_transplantation.html
3、 Choi HH, Cho YS.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Current Applications, Effectivenes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lin Endosc. 2016;49(3):257-265. doi:10.5946/ce.2015.117
4、 Khoruts A.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early steps on a long journey ahead. Gut Microbes. 2017;8(3):199-204. doi:10.1080/19490976.2017.131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