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綱主要症候群
一、太陽綱:
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嘔逆——風寒束表
發熱惡風寒、頭身痛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逆,脈浮緊
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項強、有汗、鼻鳴乾嘔,脈浮弱
二、少陰綱:
脈微細,但欲寐——真陽不足
失眠、精神萎靡
無汗或有汗,無熱,畏寒,
口渴喜熱飲,咽痛。
項背緊張痠痛,或心前區刺痛。
四肢逆冷疼痛、腰腹冷痛如冰涼,
大便溏瀉不爽、
尿頻色白,夜尿頻多、
脈象微細,或浮或沉,遲而無力。
三、陽明綱:
胃家實。熱、煩、實、胃中幹、大便難。——實熱傷津
身熱惡熱,或潮熱或時烘熱汗出,頭汗、掌心熱,手足心出汗,
熱盛傷津而懊惱、心煩,失眠,或煩躁譫語;
裡熱上湧作喘或胸中窒塞或頭暈目眩
食慾旺盛,或能食易飢而泛酸,或氣機阻滯不能食,口乾口苦,燥渴引飲喜冷。
腹脹痛不通、拒按,
大便秘結數日不解,或乾硬難解,或排便不淨肛門灼熱,或裡熱下利而舌紅苔黃膩
尿頻多色黃,或尿短赤,或尿道灼熱痛感,
婦人帶下色黃,
面板斑丘疹高突色鮮紅,
舌質紅、或紅絳、苔黃膩或黃燥,
脈象浮洪或沉實,滑數有力
四、太陰綱:
腹滿而吐,食不下,腹時自痛,自利,胸下結堅,下之益甚——虛寒水飲
頭暈頭痛,
胸下結堅,胸悶短氣,心悸
心下痞塞脹滿、冷痛,噫氣,嘔惡,
胃中涼,食慾不振,口不幹或口乾飲水不多,喜溫,
腹中涼,腹脹腸鳴,矢氣得舒,
四肢煩疼,身體沉重
大便溏瀉不爽舌淡齒痕苔水滑,食油膩及生冷之物加重。
婦人帶下清稀
舌質淡有齒痕,苔水滑
脈象沉弱或浮弱,無力。
五、少陽綱
口苦,咽乾,目眩——津虧熱燥,表裡陰陽不通(陽性)
頭暈目眩,,項強頭痛,
往來寒熱,熱時汗出,
心煩胸悶氣短,心悸,
口苦咽乾,默默不欲飲食,嘔惡。
耳鳴耳聾,目赤,睡眠不實
胃痛胸脅脹滿
舌質紅苔白。
脈弦或弦細,偏數不虛。
六、厥陰綱: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嘔吐,下之利不止——三陰虛寒水飲,營血虧虛瘀滯為主,夾帶陽明熱。上下陰陽不通(陰性)
厥熱往復,周身畏寒,
口苦,口乾口渴多飲或不欲飲,
口腔潰瘍,咽喉潰瘍疼痛,
心中煩熱,飢而不欲食、
心下痞硬、壓痛、脹滿,連及兩脅,呃逆,
胃腹冷痛,
四肢逆冷,甚則厥逆冷痛徹骨,
下利,厥利熱止,或便秘數日一行,
脈弦短而遲,或沉細而遲,或革。
傷寒六經分述如下:
傷寒方既可分為虛實、表裡、寒熱六類,亦可分為陰陽兩大類。傷寒的方劑,於是可由陰陽統之。外感風寒引起的的疾病及類似的雜病或變症。
一、感受風寒:
第一階段:
1、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代表方:桂枝湯
2、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代表方:麻黃湯。
3、體虛之人感受風寒:
脈微細,但欲寐,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脈微細,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發微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第二階段:
1、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2、口苦、咽乾、目眩也。小柴胡湯
第三階段:
1、身大熱汗出類: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第一階段症像),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腹滿午後發熱類: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
圖片
第四階段:
1、腹滿,消化力差: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代表方理中湯。
第五階段:
1、脈微細,但欲寐,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第六階段:
1、有寒、有熱,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代表方烏梅丸。
二、類似的雜病
發汗過多心悸的桂枝甘草湯類,
心煩不能眠的梔子豉湯類,
小便不利的五苓散類,
胸膜炎、腹膜炎、脅膜炎的陷胸湯類,
小腹蓄血的桃核承氣湯類,
身體發黃茵陳蒿湯類,胃中痞滿不通的瀉心湯類。
內有熱而四肢發冷的四逆散類,頭痛嘔吐的吳茱萸湯類。
三、病後復發的調理:
傷寒熱病初愈,正氣尚虛,氣血未復,餘邪未盡,當此之際,唯宜慎起居,調飲食,靜養調理,預防疾病復發。古人認為,若病後因房事導致男女之間互相染邪而發生的病證,稱為陰陽易。若不因房事,而由於飲食起居失常,作勞傷正,疾病復發者,稱為差後勞復。其中因勞而發者,稱為勞復;因飲食調理不當而發者,稱為食復。
四、傷寒論用方嚴謹,藥少力宏,限效快捷:
如: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執水執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圖片
三陽病
(1)太陽經 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五苓散等是其代表方。
如凡心悸心累重用桂枝;痰多或嘔吐者重用半夏;口渴重者去半夏加花粉等。而肺有寒邪、胃有熱邪,可加生石膏,成小青龍湯加石膏湯。
小青龍湯最妙在“姜辛味”。細辛主開肺竅、心竅,開皮毛、肺絡;五味主闔,主收斂肺氣,使清氣能下沉至丹田;乾薑溫運樞轉,和細辛、五味,相互協同,發揮作用,效果很好。五苓散。此方本來治膀胱蓄水,即有外感,有頭身痛,病人想飲水而飲水即吐之水逆之證。其方以桂枝、白朮、豬苓、茯苓為主藥。桂枝強心利尿,使真氣下行至膀胱,從而蒸發水氣。在臨床上,可擴大其用途與範圍。凡水瀉不止者,五苓散一服,則小便加多加長,大便因此而固。凡腸內停液、停水者,亦可用五苓散治,效果很好。五苓散與平胃散合,則成胃苓散(湯)。若有肝膽疾病,兩脅滿而腹瀉,加小柴胡湯成柴苓湯。有胃痛、胃酸、吐清水、腹瀉的情況,可與理中湯合,成理苓湯。有腎炎腰痛、小便短少者,也可用五苓散。若腎炎有水腫(瞼腫等),以五苓散加麻黃效果也很好。這就說明,傷寒方同樣可用於其他疾病。桂枝湯,除治傷寒、中風外,臨床上,亦可用於風溼病,尤其是部位在上肢者。若與“三痺飲”(自擬方:萆解30g,防風15~20g,防己15~20g)合用,效果特別好。桂枝加附湯,可治自汗、身痛、發熱、惡寒者。桂枝加術湯,治關節之沉重、疼痛,也治周身的沉重與疼痛。桂枝加葛根湯,則可治風寒引起的頸項強痛,出汗背痛。若有汗,加葛根去麻黃成葛根湯。葛根湯治肩背痛,風寒溼均可用,合“三痺飲”功效能增加一倍。
(2)少陽經 凡治少陽經病,小柴胡湯是代表方。
小柴胡湯為和解方,既非汗吐下之法,亦非溫清消補之劑,而是和解,即遇不和不平者而使和使平之。其法是代表八法之一的和法。本來治寒熱往來,如胸脅滿、口苦、耳聾等,但臨床上,可擴大此方治瘧疾。凡先寒後熱,燒熱時間長,具有定時,溫度高者屬溫瘧。以小柴胡湯加白虎湯主之。寒瘧用小柴胡湯加乾薑、桂枝,效果很好。
後代改方,起和法作用的,如逍遙散,重調經脈;藿香正氣散,主調腸胃;參蘇飲調內外傷來雜,治虛人感冒、有腸胃病者。二陳湯、溫膽湯、神術散、平胃散等均屬和法。其他如六和湯、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等都是和法。可作比較研究。
(3)陽明經 陽明熱證,分肺位熱與大腸熱。
肺位熱,即傷寒經所謂發熱不惡寒、大汗、脈洪大、口渴口乾等,成四大症,屬典型的白虎湯證,白虎湯主之。凡高熱不退而體虛者,用人參白虎湯主之。而中暑煩渴脈虛者,即可用竹葉石膏湯。此方主藥是生石膏。故凡熱性病而體虛,都可用加人參黃芪;溼重加山藥、苡仁入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熱邪若傳大腸,則發熱腹瀉,瀉下臭穢者屬熱證,應用清熱解毒之法。臨床上,可選三黃解毒湯加葛根為基礎方,昇陽加升麻,體虛加人參。若瀉清水而無臭味,屬寒證,用理中湯主之。臨床上有痞滿實堅,不再是單純的白虎湯證,則必使瀉下,有三個瀉心湯可供選用。其中調胃承氣湯最緩。在臨床上,只要兩三天不解便,也可直接用大承氣湯,只是份量要掌握好。見神昏、譫語,有幻視幻聽,甚至發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等,為陽明熱證發狂,可取大承氣湯與白虎湯合用。輕者外有燒熱,內有便秘,膈上心慌煩熱,用涼膈散主之。
太陽、少陽、陽明三經之病,比較的代表性的,即是這些方劑。傷寒三陽經之病證,概括進來是太陽經惡寒發熱,少陽經往來寒熱,陽明經只熱不惡寒。此外,陰虛發熱,表現為午後至半夜嚴重;陽虛發熱,表現為半夜至午前嚴重。氣虛發熱在白天,血虛發熱在夜晚。
三陰經
三陰經致病,基本上屬寒證,亦有熱證,但都是由陰經引起而使陽經致病。
太陰經
凡腹脹、嘔吐、胃寒、腹痛(臨床可缺一至二種現象),以理中湯主之。凡有嘔吐、胃寒、腹痛,用附子理中湯統治。若有腹、小腹並胃痛者,用理中湯加肉桂或附子理中湯加肉桂主之。
少陰經
少陰病每每出現心衰的現象。表現為脈細微、精神疲乏、嗜睡,也有四肢厥逆的情況。若無吐瀉,則用四逆湯主之。若有瀉,有腹部脹痛,有吐,此時用理中湯加薑桂附。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術湯代表方
厥陰經
厥陰病是厥熱往來的的病證。厥是手腳均冷。凡厥熱往來,就要注意觀察陽氣的盛衰消長。凡冷時多,則病情惡化;若溫時久,則病情開始好轉。臨床上,凡熱厥,有唇乾舌幹,唇紅指甲紅等,要大清大下,選白虎湯、大承氣湯或三黃解毒湯為基礎方;若寒厥,有唇舌潤,鼻孔潤等特徵,則應以四逆加人參湯對治。
厥陰病的範圍很廣,絕不止《傷寒論》所言。烏梅丸調膽胃、心包,主久痢,宜大膽用之。若見縮陰等症,則應以回陽救急湯主之。
傷寒經病
傷寒經病邪走經, 六經路徑辯證清, 太陽頭項強痛緊, 陽明面赤額痛行,
少陽暴聾目赤痛, 太陰腹滿肢痛頻, 少陰喉腫五方治, 厥陰吐涎痛顛頂.
六經合病, 並病, 傳經, 直中
合病數經病同行, 並病它證現此經, 傳經體強在三陽, 體弱容易傳三陰,
由陰轉陽病將愈, 直中三陰病沉沉.
太陽病證
太陽經腑表裡暢, 經病傷寒中風雙, 經證發熱諸脈浮, 頭項強痛惡寒涼,
傷寒表實必惡寒 無汗浮緊麻黃湯, 中風表虛熱惡風, 有汗浮緩桂枝湯,
腑證氣分血分淤, 氣分蓄水血淤腸,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長,
蓄血淤熱小便利, 桃核承氣抵當湯, 太陽犯胸分兩類, 虛煩結胸水熱亢,
虛煩梔子豉湯用, 結胸大陷胸丸湯, 結胸類證有髒結, 熱入血室太少陽,
心下痞證脾胃堵, 五瀉心湯用之康, 太陽溫病不惡寒, 發熱傷陰口渴強,
風溫脈來浮不緊,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陰清熱勿汗瀉, 銀翹散類治無仿,
發熱惡寒發於陽, 宜攻發外桂枝湯, 無熱惡寒發於陰, 溫裡宜用四逆湯,
太陽少陰兩經病, 四逆湯可救急慌, 太陽陽明必自利, 面赤額痛葛根湯,
太陽少陽半表裡, 大小柴胡桂枝湯, 咽淋瘡衄血汗寒, 不可發汗汗則傷,
太陽欲解巳午未, 變證觀脈隨證詳.
(太陽病八特點: 1. 經證—分傷寒和中風. 2. 腑證—分為氣分和血分. 3. 太陽犯胸—分虛煩和結胸. 4. 結胸類證—此不是結胸證, 分髒結, 熱入血室, 太陽少陽合證. 5. 心下痞證—用五瀉心湯治. 6. 太陽溫病—含溫病, 溫病為重證. 7. 太陽合病—太陽少陰, 太陽陽明, 太陽少陽. 8. 變證—觀脈隨證治療.
此外, 太陽溫病和風溫是兩類證, 和中風及傷寒不同, 溫病是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熱傷津液, 傷陰, 所以口渴. 風溫比溫病嚴重, 以上兩證用滋陰清熱之藥, 如銀翹散類. 不可發汗瀉下. 諸痙項強皆屬於溼, 也可從太陰合治.
結胸—實熱證,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慾不好, 或便秘, 寸脈浮, 關脈沉, 舌苔黃. 是熱邪侵.
髒結—虛寒證, 如結胸, 但不是結胸, 飲食如故, 時時下利, 脈浮, 關脈細小沉緊, 白舌苔, 滑者難治, 也有痛, 髒結無陽證, 和腑無關, 不可攻, 治療用理中湯加枳實, 是寒邪侵.
虛煩—煩者熱也, 熱鬱於胸, 虛者沒有夾雜有形之物就只是虛, 虛煩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臥不寧.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則為實證, 是大陷胸湯證 )
結胸
結胸實熱硬和痛,食慾不佳黃苔從,寸脈浮數關脈沉,太陽犯胸水熱湧。
髒結
髒結虛寒結胸類,飲食如故下利虧,寸浮關沉細小緊,苔白脈滑難治回,
無陽勿攻無腑證,理中加枳溫陽歸。
圖片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惡寒發熱頭身痛, 喘而無汗表實宜,
去沫除煩先煎麻, 麻桂甘比三二一.
桂枝湯
桂枝湯惡太陽風, 芍藥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 表虛有汗此為功,
項強葛麻喘杏撲, 抗炎解熱痛癢松, 服前蓋被喝熱粥, 微微出汗遍體通.
五苓散
五苓散倍澤瀉君, 白朮桂枝豬茯苓, 太陽水熱尿不利, 頭痛微熱渴欲飲.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桃黃君, 桂硝甘草破血行, 下焦蓄熱經腹脹, 淤熱互結狂擾心,
晨起空腹服微利, 活血化淤法則靈, 大柴胡湯合本方, 實性諸痛氣血凝.
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發燒主, 熱聚胸隔虛煩堵, 心中懊憹臥不寧, 膽囊食道發炎苦.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葶藶杏, 白蜜黃硝甘遂粉, 水熱互結仰不伏, 項強有汗結胸痙.
大陷胸湯
大陷胸熱痰水滿, 大黃芒硝甘遂散, 劇痛拒按脈沉緊, 便秘煩燥渴氣短.
五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熱痞便不爽, 按之無物軟不痛, 關上陽脈煩尿黃.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寒熱痞, 芩連黃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補, 上熱心胃輕瀉宜.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黃連芩, 嘔瀉乾薑甘棗參, 寒熱交結心下痞, 氣滯食積無痛行.
生薑瀉心湯
生薑瀉心參乾薑, 黃連芩夏棗甘嘗, 水熱互結痞食臭, 腹鳴下利散水強.
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黃連芩, 乾薑夏棗會人參, 寒熱互結胃虛痞, 腸鳴嘔煩降胃行.
四逆湯
四逆湯草附子姜, 亡陽虛脫急救方, 手足厥冷過肘膝, 腹痛吐利少陰傷,
大汗休克脈微絕, 心梗心衰抑鬱良.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用, 芍藥甘草姜棗同, 項背強痛惡風主, 無汗表實解肌松,
先煎葛麻後諸藥, 太陽陽明經證從, 惡寒發熱頭項強, 自利面赤額痛逢.
圖片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夏大黃, 芩芍枳實棗生薑, 少陽陽明合病煩, 寒熱往來肋痛常,
心下痞痛嘔不止, 利膽排石苔黃當。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少陽宗, 參夏甘芩姜棗同, 寒熱往來肋痛疸, 口苦脈弦嘔煩從,
膽胃不和兼扶正, 胃虛氣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陽少陽兩經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瓜蒂散
瓜蒂豉汁赤小豆, 痰涎宿食峻吐求, 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脈微浮餘脈休,
丁麝蔥解嘔不止, 煩燥氣衝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陽病的一個辦法, 其代表方為瓜蒂散。若改散為湯則療效更佳)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二味, 斂陰平肝血虛陪, 兩足腓腸拘急痛, 筋脈痙攣難伸回.
抵當湯
抵當水蛭虻桃黃, 少腹硬滿熱如狂, 小便自利無溼熱, 身黃沉結淤血亢,
虻蛭三十炒去腳, 同煎血下不再嘗.
(熱重於淤血的證用桃核承氣湯. 淤血重於熱的用抵當湯, 脈沉結. <</SPAN>內經> 淤血在下使人發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加附湯, 胸痺氣短咳痛當, 陽虛畏寒夜臥甚, 脈沉弦緩舌淡詳.
(桂枝湯去芍藥, 再加附子. 如果脈促, 桂枝湯去芍藥, 不加附子)
少陽病證
少陽主樞順暢達, 口苦咽乾目眩花, 寒熱往來氣熱鬱, 玄細沉緊肋痛發,
經證暴聾目赤痛, 腑證口苦嘔煩加, 關脈浮大盜汗眠, 三陽合病少陽查,
少陽三禁汗吐下, 隨證權變治勿差, 少陽欲解寅卯辰, 小柴胡湯主治佳.
(少陽病有三個特點: 1. 經證—耳聾, 目赤, 頭痛, 治小柴胡湯. 2. 腑證—口苦, 心煩, 喜嘔,
治小柴胡湯. 3. 三陽合病, 治在少陽—關脈浮大, 盜汗, 欲眠, 治從少陽, 治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少陽宗, 參夏甘芩姜棗同, 寒熱往來肋痛疸, 口苦脈弦嘔煩從,
膽胃不合兼扶正, 胃虛氣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陽少陽兩經功。
陽明病證
陽明本性通溫降, 燥熱內結惡熱傷, 四大熱渴汗脈洪, 面赤苔黃裡實亢,
邪熱傳裡腑病同, 滑數沉實便秘常, 胃家腑實瀉下主, 太陽正陽少陽襄,
太陽陽明脾約溼, 尿頻便秘胃熱當, 正陽陽明胃家實, 大承氣湯峻下光,
少陽陽明大便難, 胃燥大柴胡湯嘗, 麻子仁丸三承氣, 大小柴胡白虎湯,
陽明熱證上中下, 梔子豉湯清上強, 白虎清中豬苓下, 經證宜用葛根湯,
溼熱黃疸有三證, 茵陳蒿湯裡熱防, 麻黃連翹赤豆表, 梔子柏皮一般黃,
陽明欲解申酉戌, 潮熱汗出譫語狂.
(陽明病有五個特點: 1. 腑證為主—胃家實. 2. 經證—自利, 面赤額痛. 3. 三陽合病—太陽陽明, 正陽陽明,少陽陽明. 4. 溼熱黃疸證—是陽明熱與太陰溼相結合, 影響膽汁排洩, 分三種情況: 之一,溼熱在表, 脈浮, 頭痛, 發冷發燒,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 之二, 溼熱在裡, 小便不利, 身黃如橘色, 腹微滿, 熱大於溼, 渴欲飲,茵陳蒿湯治. 之三, 溼熱在非表非裡, 這是一般的黃疸證, 五心煩熱, 下焦有熱,苔黃, 胃口不好, 梔子柏皮湯治. 5. 熱證—熱證用清法, 熱在上用梔子豉湯, 熱在中用白虎湯, 熱在下用豬苓湯.
正陽陽明---叫陽明的陽明, 是由陽明本身構成的”胃家實”, 也是火施陽明, 正陽火熱是因, 凡和少陽, 太陽無關的都叫正陽陽明.
喜熱飲, 病在少陰, 喜冷飲之病多在陽明,
陽明多實熱證, 通字是六府的正治之法, 通陽的一個好辦法是利小便--太陽腑膀胱..)
大承氣湯
大承大黃硝枳撲, 陽明腑實拒按苦, 苔黃焦燥脈沉實, 痞滿燥實峻下除.
小承氣湯
小承大黃枳撲輕, 苔黃脈滑便燥寧, 裡急後重痢疾初, 陽明腑實痞滿清.
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黃硝甘, 緩下燥實無痞滿, 苔黃脈滑口齒痛, 惡熱口渴便秘癍.
大柴胡湯(檢視上面)
小柴胡湯 (檢視上面)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約, 大黃枳撲杏芍妥, 胃強脾弱津難布, 尿頻便秘胃熱多.
白虎湯
白虎膏甘知母粳, 陽明氣分大熱緊, 四大熱渴汗脈洪, 氣津兩傷加人參,
白虎加桂調營衛, 若加蒼朮祛溼行.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二味, 斂陰平肝血虛陪, 兩足腿肚拘急痛, 筋脈痙攣難伸回.
梔子豉湯(檢視上面)
葛根湯(檢視上面)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梔子黃, 陽黃溼熱黃疸方, 肝炎利膽轉氨酶, 肋痛柴胡川楝襄,
溼多茯苓豬苓澤, 熱重黃柏龍膽嘗.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 杏仁大棗桑皮投, 脈浮頭痛發燒冷, 溼熱在表黃疸留,
蕁麻腎炎渾身癢, 利尿關節特效求.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甘草使, 溼熱黃疸非表裡, 五心煩熱胃口差, 下焦有熱苔黃宜.
(非表非裡黃疸, 也就是一般性黃疸。柏皮—黃柏皮)
圖片
太陰病證
太陰髒證脾陽虛, 嘔吐不食脹痛腹, 自利益甚口不渴, 四逆理中虛陽補,
經證太陰中風取, 四肢痛甚煩脈浮, 桂枝湯用可發汗, 陽微陰澀脈轉愈,
非寒非熱陰陽堵, 腹滿時痛脾臟苦, 外迫陽明實滿痛, 肝脾氣血不和入,
大便不下喜溫按, 桂枝加芍兩證服, 溼熱證明脾陽旺, 暴煩下利去穢腐,
太陰欲解亥子醜, 陰極陽升病易除.
(太陰病有五個特點: 1. 經證—脈浮, 四肢煩痛, 治用桂枝湯. 2. 髒證—脾陽虛, 腹脹痛, 自利不渴,治用四逆輩, 理中湯. 3. 非寒非熱證—陰陽不和, 腹滿時痛, 治用桂枝加芍藥湯. 4. 外迫陽明—腹痛脹滿較重, 大實,大滿, 大痛, 不大便, 治用桂枝加芍藥湯, 或加大黃湯. 5. 溼熱證—陰經作解有下利, 有腐穢之物排出, 病轉愈的徵兆.
桂枝加芍兩證服---非寒非熱證和外迫陽明證兩證都可用.
暴煩下利去穢腐—病將自愈
六經病中唯有太陰病不渴.)
四逆湯(檢視上面)
桂枝湯(檢視上面)
理中丸
理中姜參白朮草, 脾胃陽虛多涎找, 吐利冷痛食慾差, 畏寒肢冷溫按瞧.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藥十八, 甘草姜棗同煎佳, 太陽病誤陷太陰, 肝木乘脾氣血差,
腹滿時痛忙柔肝, 緩急止痛病不發.
少陰病證
少陰陽虛陰虛推, 但欲寐煩脈細微, 自利而渴欲吐無, 尿白可定陽虛虧,
黃連阿膠陰虛火, 豬苓湯治陰虛水, 亡陽汗出復吐利, 喉腫脈緊病已危,
大承氣用三急下, 腹滿秘痛咽乾回, 咽痛甘草半夏散, 桔梗豬膚苦酒摧,
少陰欲解子醜寅, 陽虛四逆加減隨.
(少陰病有三個特點: 1. 寒化證, 熱化證--寒化證為陽虛, 多用四逆輩, 熱化證為陰虛有熱, 代表方為黃連阿膠湯治療陰虛有火, 豬苓湯治療陰虛有水. 2. 咽痛—為少陰經證, 有五個方子. 3. 三個急下證—皆用大承氣湯.
喜熱飲, 病在少陰, 為少陰虛寒證, 四肢為諸陽之本, 手足若溫則陽氣仍在, 頭為清陽之腑, 少陰經之病可以代表三陰經, 少陰病陽虛用四逆湯, 陰虛火旺用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雞子黃, 芩芍瀉心滋陰當, 心腎不交煩不臥, 舌紅細數夜甚亢,
先煎去渣芩連芍, 膠入再投雞子黃.
豬苓湯
豬苓澤苓膠滑石, 養陰利水清熱宜, 陰虛熱渴尿不利, 水熱互結心煩急.
甘草湯
甘草湯用生甘草, 陰火上燻咽痛找, 少陰伏火熱毒侵, 會陰腫痛濃煎消.
桔梗湯
桔梗湯加生甘草, 喉痺解毒咽腫消, 少陰虛火上犯喉, 舌紅細數苔尿少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散及湯桂草, 米湯送服含咽少, 風寒客於少陰經, 喉腫痰涎重證瞧.
豬膚湯
豬膚一斤煎去渣, 米粉炒香白蜜加, 咽腫下利煩胸滿, 潤肺滋腎脾胃差.
苦酒湯
苦酒方醋夏蛋清, 咽喉生瘡膿痛緊, 半夏切塊入蛋殼, 蛋清拌醋三沸行,
熱傷少陰聲不出, 少少含咽痛再飲.
(苦酒是醋, 清酒是醪糟)
圖片
厥陰病證
厥陰寒熱消渴要, 氣上撞心熱上焦, 中寒飢而不欲食, 吐蛔下利烏梅高,
乾薑芩連人參湯, 重在苦降嘔逆消, 麻黃升麻宣鬱熱, 寸脈沉遲餘脈渺,
當歸四逆血虛寒, 寒厥寒利四逆掃, 熱厥滑數白虎湯, 溼熱清法下法找,
熱利下重白頭翁, 口渴沉弦黃膩燒, 實利譫語小承氣, 腹滿脹痛黃苔瞧,
兩陰交盡冬至復, 厥陰欲解醜寅卯.
(厥陰病有四個特點: 1. 寒熱錯雜. 2. 寒, 厥和熱之對比, 孰多孰少. 3. 厥陰病講究厥, 其中包括寒,熱, 虛,實, 三個厥: (1) 寒厥—四逆輩為主, 還有血虛寒厥, 用當歸四逆湯. (2)熱厥—白虎湯證, 脈滑, 如有溼熱證侯出現則不能用白虎湯, 而要瀉下. 即清法, 下法. (3). 寒熱錯雜之厥—烏梅丸證, 麻黃升麻證. 4. 下利, 分寒熱, 陰陽, 虛實, 寒性下利用四逆輩, 熱性下利用白頭翁湯, 實利用小承氣湯, 寒熱錯雜下利用麻黃升麻和烏梅丸.
厥陰病既有消渴的渴而欲飲, 又有飢而不欲食, 飲食一事, 食不食主要在脾胃, 欲不欲則主要在肝膽, 口渴大致可斷定為厥陰病, 特別是渴而欲飲, 飲而能消者.
厥陰病有熱就是真熱, 非用瀉藥不可, 寒就是真寒, 非用附子, 四逆輩不可, 寒熱錯雜證則寒熱兼而治之.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肝經的熱都在血分, 血分有熱者, 要長瘡, 肝有病則疏瀉
不利, 厥陰本身有火, 這是肝火, 三焦, 肝, 腎之火都叫相火, 屬陰.
冬至復—冬至後一陽來複, 復卦)
烏梅丸
烏梅連辛桂姜柏, 附子當歸椒參採, 上熱下寒吐蛔煩, 清上溫下久利排.
乾薑芩連人參湯
乾薑芩連人參湯, 飲食入口即吐當, 寒熱錯雜苦降主, 寒多可增人參姜.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知母草, 白朮桂枝玉竹芍, 芩姜天冬歸苓膏, 陽鬱厥逆宣發瞧,
咽腫下利唾膿血, 寸脈沉遲餘脈渺.
(寸脈沉遲, 下部脈不至, 服藥後要出汗, 汗出可解)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桂枝要, 辛芍通草甘大棗, 血虛肝寒手足冷, 脈微欲絕凍瘡瞧.
白虎湯(檢視上面)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熱血痢, 黃連黃柏會秦皮, 赤多白少脈弦數, 涼血解毒厥陰奇,
陰虛血熱產後利, 再加草膠扶正宜.
小承氣湯(檢視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