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這個節氣標誌著秋天的結束和冬天的開始。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霜降有四防霜降時節氣候乾燥,天氣多變,氣溫往往驟升驟降,體質較弱者很容易滋生疾病。
而秋末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人會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因此,霜降時節應該做好“四防”。
1、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傷人體津液,會出現秋燥病症。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
建議: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蘋果、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
2、防溼邪
秋季須防溼邪帶來的身體不適如水腫或腹瀉。夏季殘留的溼邪和飲食問題容易傷脾,會為冬天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作埋下病根。
建議:平時多吃蓮子、薏米、冬瓜、蓮藕、山藥等祛溼的食物。
3、防秋鬱
秋在情志上為悲,所以秋天容易心情鬱悶。即使沒有中醫的情志理論,我們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秋天容易心情不好。
建議:首先生活規律不要隨意打破,保持好心情;其次要適當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歌舞、登山等。
4、防賊風
秋天氣候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賊風乘虛而入,使人生病。
建議:平時需要注意保暖,特別是中老年人。年輕女性特別注意腿部保暖。
霜降艾灸調理中醫認為:根據自然規律,霜降養生應以“潤燥健脾、益氣固表”為主。
1、潤燥健脾
霜降,五行屬土,對應脾臟,因此,這段時間是腸胃病的高發期!
建議取穴:中脘穴、神闕穴
中脘穴中脘為任脈交會穴,可以調理一切腑病,尤以胃病為先,“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故此穴為養生保健要穴。
功效:有健脾祛溼、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的功效。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
神闕穴秋季腹部易受涼導致腹瀉,採用艾灸調理受寒導致的腹瀉,效果很好!
因為臍通百脈,可調陰陽,艾灸神闕穴可補氣血,溫脾腎,培補元氣。
功效:有調理身體虛損、虛弱的作用。
定位: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2、益氣固表
固表就是“鞏固護衛體表”,體表的防衛加強了,人體就不易受到“燥、寒、風”的侵襲,就不會出現風寒感冒、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的問題。
而益氣就是健脾氣補腎氣。
建議取穴:腎俞穴、脾俞穴、關元穴
腎俞穴腎俞穴有補腎的作用,適用於各種陽氣不足腎虛的症狀。
功效:治療腰痛、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耳鳴、耳聾等。
定位:在第2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脾俞穴脾俞穴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是治療脾胃疾病的要穴。
功效:有調理背痛,及各種脾胃疾患作用。
定位:在第11胸椎棘突旁開1.5寸處。
關元穴關元穴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是增強元氣的大穴。
功效:溫暖元陽,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衝任、理氣活血。
定位:取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手四橫指處)。
此外,艾灸滋陰潤燥的方法也很簡單,比如艾灸三陰交、湧泉穴、太沖穴這些引火下行,滋陰潤燥的穴位。
這些穴位可以疏肝理氣,對於預防秋燥、抑鬱很有幫助。
艾灸注意事項1、建議每週灸3-4次,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請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2、過飢過飽或過於疲勞不可灸,醉酒者不可灸;
3、艾灸前後應多喝些溫開水,不要吹冷風,不要吃寒涼生冷食品;
4、灸時和灸後注意保暖。
此外,霜降時節最好做好以下事項:
不大吃大喝;不出大汗;情緒不波動;不晚睡;不過早過晚運動;少吃辛辣、燥熱食物,多吃甘酸;上床不看手機。另外再做好節氣灸,霜降時節就基本上不會生病了。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只有真正去行動,去做艾灸,才能補充陽氣,使陰精斂藏而不外瀉,達到調整陰陽、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