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是一種形狀呈T型的引流管,主要應用於膽總管切開取石或膽道探查術後,T管的一端通向十二指腸,一端通向肝管,另一端通向體外,連線引流袋。留置T管,有引流膽汁和殘餘結石、支撐膽道、觀察手術效果、緩解膽道狹窄、梗阻等作用,也可為T管造影、膽道鏡取石做準備。因此,它既是一種治療手段,也是一種病情觀察方法。
像黃爺爺一樣,許多患者在術後不能立即將T管拔除,需要帶管觀察一定時間。為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患者可帶管回家。那麼,患者和家屬該如何觀察和護理,來保證T管引流通暢、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呢?
保證引流管通暢防感染
患者可在社群門診進行換藥,保持T管處傷口敷料的乾燥,通常每週換藥1次,每日更換引流袋。若有傷口周圍紅腫、膽汁滲漏等症狀,應及時更換敷料;如是自行換藥,可在傷口區域性面板塗抹絡合碘消毒,淋浴時可用醫用無菌防水敷貼覆蓋引流管口周圍面板,也可用保鮮膜代替。禁止盆浴。
需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經常檢查T管是否發生摺疊、扭曲,如果存在這種情況,需要調整和理順管道,注意動作要輕柔,不要牽拉T管;若發現膽汁引流不通暢,則要看管道內部是否發生堵塞,可以嘗試擠壓T管,首先用手固定腹部T管進行保護,然後用手進行擠壓,但最好還是及時與醫生聯絡,進行相應的處理。
日常活動時,保證引流袋稍低於傷口部位,防止逆行感染。儘量穿寬鬆舒適的衣服,避免引流管的牽拉、打折、彎曲、受壓和脫出。
觀察膽汁的顏色和量
正常膽汁為金黃色,如為草綠色是因為膽紅素受到細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可繼續觀察;如為白色則是由於長期膽道梗阻,膽色素和膽鹽被吸收,由膽囊黏膜、膽管黏膜所分泌的黏性物質所代替,也可以繼續觀察;如為膿性及泥沙樣混濁,是膽道內感染嚴重及泥沙樣殘餘結石,這時繼續服用利膽藥物,不要夾閉T管。如為紅色,則是膽道內血管有出血,請及時就醫。
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膽汁800-1200毫升,術後24小時內引流量約300-500毫升,恢復飲食後可增至每日600-700毫升,以後逐漸減少至每日200毫升左右。如膽汁過多,提示膽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如膽汁渾濁,則考慮結石殘留或膽管炎症未被控制,需及時與醫生聯絡。
循序漸進夾管後拔管
放置T型引流管的患者者在全身情況好轉或者術後兩週,引流量出現減少、色清、顏色為透明金黃色、無膿液、結石或絮狀物、沒有發熱,可以開始嘗試夾管,夾管後無異常時由醫生給予拔管處理。
第一次夾管30分鐘,放開5分鐘,重複三遍;如無不適,再延長至1小時、2小時;第二天再延長至4小時以上;第三天全部夾閉;如夾管過程中出現腹痛、腹脹等不適,可暫時鬆開夾子。
拔T管前一般需做膽道造影,造影后24小時內不要夾管;造影后如無特殊情況,再觀察1~2天即可拔管;如膽道還有殘留結石,可經T管竇道膽道鏡進行取石。
拔管後,患者平臥或半臥位休息30分鐘~1小時,觀察有無腹痛、腹脹等不適。通常拔管1~2天后竇道可自行癒合,如發現有膽汁外漏、黃疸、腹痛及發熱,應及時與醫生聯絡。
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留置T管,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患者可適當地參加家務勞動和娛樂活動,如做飯、打掃衛生、下棋、散步、打太極拳等,但要避免劇烈運動,注意清淡飲食,勞逸結合。
當帶T管的患者出現以下這些情況時,應引起重視:如出現劇烈的腹痛,面板、眼睛發黃,大便為陶土色,小便為茶色或引流液呈鮮紅色,引流管切口處紅腫、流膿、流出黃綠色膽汁樣物等,應到醫院就診;特別是出現不小心將T管拔出時,需用紗布保護傷口,立即到醫院就診。
供稿:微創外科 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