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風溼病一)

一、溼病治則

1、裡溼利小便

十四、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溼,亦名溼痺。溼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講解:大便溏薄,小便不利,可見裡溼比較盛,採用利小便之法,使溼邪有去路.利小便可選用五苓散治療。

金匱要略心典:溼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但風寒傷於肌腠,而溼則流入關節, 風脈浮,寒脈緊,而溼脈則沉而細。溼性濡滯,而氣重著,故亦名痺。痺者閉也,然中風者,必先有內風而後召外風。中溼者,亦必先有內溼而後感外溼。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溼動於中,由是氣化不速,而溼侵於外,外內合邪,為關節疼煩,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之者必先逐內溼,而後可以除外溼,故曰當利其小便。

東垣亦云: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耳。若風寒在表,與溼相搏,脈浮惡風,身重疼痛者,則必以麻黃、白朮、薏苡、杏仁、桂枝、附子等,發其汗為宜矣。

2、表溼發汗

十八、風溼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溼俱去也。

講解:風溼可以發汗,但發汗之後卻不愈, 是因發汗太過,汗出太急太多,以致風邪雖外解,但溼邪卻依然存在。

風溼病的發汗方法應是全身微微似有汗出的樣子,才能使風與溼邪俱除。

應注意,汗出太急太多也有亡陽的危險。

金匱要略心典:風溼雖併為六淫之一,然風無形而溼有形,風氣迅而溼氣滯,值此雨淫溼勝之時,自有風易卻而溼難除之勢。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宜其風去而溼不與俱去也,故欲溼之去者,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洩,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而溼邪自無地可容矣。此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歟。

3、寒溼在上

十九、溼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溼,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講解:頭部傷於寒溼的證治

身疼發熱為溼邪為病的常見症狀。陽氣鬱於上則面黃煩喘,脈大。

胃氣平和則自能飲食,無腹瀉,無小便不利。

頭痛鼻塞,可見寒溼在頭而不在腹。故治宜宣洩在上之寒溼,肺氣通利則諸症自愈。

治宜瓜蒂散,黃水出則寒溼去而病癒。不必服藥以傷其中。

二、誤下

1、溼病誤下變證

十六、溼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講解:寒溼居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為頭汗出。

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是宜驅寒溼以通其陽。

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寒溼滯於上焦,肺氣不利則胸滿;下焦陽氣受傷,氣不化津,則小便不利。下焦鬱熱燻蒸上焦之寒溼,所以舌上苔似苔非苔的垢膩之物,容易颳去。

下焦有熱,上焦有寒,津液不布,非津液不足,所以渴而不多飲,口乾明顯。

2、溼病誤下壞證

十七、溼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講解:溼邪在表當微發汗,溼邪在裡當利小便。裡實未成不可攻下,若誤用攻下,則會重傷陽氣,虛陽上越,則額上汗出,息微氣喘,腎陽虛衰則小便清長頻數或小便不利。脾陽虛衰則下利不止。症當還有肢厥,脈微,但欲寐等。

陽從上越,陰從下脫,陰陽離決,故死。

三、溼鬱發黃證

十五、溼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燻黃也。

講解:溼邪日久,陽氣內鬱而發熱,溼熱交蒸,則發黃如煙燻,色黃而晦。與陽黃的黃如橘子色不同。

治療當選茵陳五苓散。

……

8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甲癌的治癒標準是什麼?發生轉移了,該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