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團陽氣。因此說,陽氣對於我們非常重要,養生要扶陽,治病也要扶陽。只有明白了陽氣的意義,我們才不會無謂地耗損自己的陽氣。

希望透過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陽氣是我們的生命與健康的關鍵,起居、飲食、生活習慣、用藥治病等等都不能傷損陽氣。只有養好陽氣,我們才會更健康,才會更長壽。我在微博裡所論所述,皆是圍繞著陽氣而創作,或講解陽氣的作用,或談論傷陽的危害,或描述扶陽的方法,等等。讀者不要埋怨我長篇大論,過於囉嗦,說實話,扶陽實在是養生與治病的第一法門,也是唯一法門。

扶陽與溫陽、扶陽、通陽雖然用詞不同,其本質卻是相同的。溫陽重在祛寒,扶陽意在補虛,通陽則以化濁為主,歸根到底,三法皆是扶陽。

經常有網友問我,如何扶陽?現在有了這篇文章,我也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給網友重複講解了。我希望讀者能廣為傳播這篇文章,讓每一位有緣人都能讀到它,瞭解扶陽的重要性,從而讓自己更健康。希望每一位病友都能重視扶陽,讓自己早日康復。

祝福每一位讀者都能養好自己的陽氣,從而永葆健康,遠離疾病。

陽氣對人體意味著什麼

我們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治病或養生總需在陽氣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復,是因為邪退而陽氣得安;身體之所以健康,是因為陽氣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說,陽氣是本,病邪是標。治病時往往需要標本兼顧,但切記勿失其本。不管任何醫療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視陽氣,祛邪固然要緊,扶陽才是康復的關鍵。

◎什麼是生命?

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是一團源自太陽的陽氣。陽氣不散,則生命不息。養生,即是養自己機體內蘊的這團陽氣,使之不受陰邪而變弱,不因五志過而熄滅。古賢有“法於陰陽,合於術數”的養生方法,其根本即在於扶陽。因此說,只要陽氣養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會持續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養生就是要扶陽。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飲食寒熱要平衡,涼的與溫的混雜著吃,這樣才能保持陽氣不損。但若體質已經偏虛偏寒,就要多吃些溫性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的陽氣。因此說,陽虛的人當重視扶陽扶陽,晨起喝薑糖水,平時少吃寒涼食物。

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陽氣旺則生命力旺,陽氣弱則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內則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則心神足;外則顯示於眼睛,眼睛明亮則心神足。小兒陽氣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覺疲勞;其心神充足,背誦東西最不容易忘記。

生命是一團陽氣,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養好這團陽氣。人生在世,籍此一團陽氣而能有所作為。因此,陽不能妄耗,需保陽扶陽扶陽。睡眠是扶陽的最好方法,需適時休息,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讓陽氣休息,至早晨一覺醒來,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充滿朝氣與活力。

生命有陽氣,若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周身不病。偶爾陽氣不足或不通時,機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水飲痰溼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脂肪瘤、結石、增生、囊腫、脂肪肝、腫瘤等等。若檢查發現此類東西,這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一旦陽氣充足了,氣化功能加強,這些產物就會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機體就會有陽氣,也就會有氣化功能。我們每天飲食而能獲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賴陽氣的氣化功能,同時,代謝之後的濁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洩,也依賴氣化功能。若陽氣健旺,氣化功能正常,則體內濁毒都能順利排出;若陽氣已虛,氣化功能異常,即會產生病理代謝產物,鬱滯於體內,即是疾病。

◎寒邪傷人,百病之長

健康必需有合適的體溫,人有體溫,即是陽氣所化;而寒邪襲人,最傷陽氣。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把傷寒作為百病之源,其因概原於此。寒邪入體,與陽氣交爭,或正勝而邪去,病體康復;或正弱而邪進,由表及裡,而有六經傳變。仲景以六經鈐百病,探索寒邪致病的規律,亦即陽氣在六經不同層次的強弱盛衰。

生命是運動著的,我們的身體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飲食,也會代謝出“垃圾”,需排出體外。若身體陽氣不足或臟腑功能減弱,則排濁功能會減退,結果就是垃圾蓄積在了體內。若一段時間之後身體陽氣恢復或臟腑功能正常了,則會把以前蓄積的垃圾統統排出體外。——腫瘤的發生與治療也正是此理。

◎陽氣:升降出入

人身陽氣有升降出入,則生機活潑,生命不息。陽氣在上以散為主,氣由內而外散以能舒暢精神;陽氣在下以合為主,氣由外而內合則能固攝根本。心氣在上要軟,腎氣在下要堅,軟則氣散,堅則氣聚。凡陽氣升發無力或氣下而不上者,可用鹹味以軟心。反之,若陽氣過升而不降或氣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堅腎。

有人擔心,由於工作原因長期不見陽光,會影響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團陽氣,而太陽是陽氣的源頭;另一方面,太陽每天東昇西降,同時影響著我們機體的陽氣左升右降。因此,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既有利於升發陽氣以順應天地規律,又能平衡陰陽,升清降濁。久不曬太陽的人,特別容易抑鬱,其原因即在此。

◎神足不思眠

俗語: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為一團陽氣。心氣健旺則陽氣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減,不眠亦不累。而心氣不足之人則神氣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我觀察不少痰溼偏盛之人多易入睡,且能久睡。有人開車等紅燈時竟然已經睡著,有人頭落在枕頭上三秒鐘就發出鼾聲,這都是陽神不足而陰霾彌散的反應。

◎陽氣能固攝陰津

若周身一處陽虛失於固攝,則一處會汗出,是為虛汗。這是汗出的另外一種情況。陽氣內擾而汗出,需斂陽;陽氣不足而汗出,需扶陽。陽加於陰謂之汗,因此治汗的關鍵總在治陽。抓住陽氣的虛實盛衰與六經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質。推之,汗症需治陽,疼痛、癢麻、功能障礙等不適亦當如此。

陽氣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一網友說的非常好:

“陽虛是現代人普遍的問題,百病之源。眾多男性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壓力山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溼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許多女性愛美虛榮、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陽氣與治病

中醫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氣就是生命,正氣也是一團陽氣。要保命,就要保住這一團陽氣,因此不可濫用寒涼而澆滅陽氣,亦不可濫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養得陽氣,才足以保命。若為了治病反而剝奪了尚可延續的生命,這不是可供依賴的醫學,而是盜賊,是惡魔。

有人問,後頭某處能摸到皮下有數個腫塊,怎麼回事?我說:周身凡一處陽氣不到,即一處陰濁痰溼水飲等凝滯,或聚而成腫塊,或為增生,或為結節,或成肥胖,或為囊腫等等。

有人檢查發現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腫、肌瘤、腫塊等皆屬陰濁凝滯,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陽氣不能宣通。因此說,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讓陽氣健旺,則濁毒痰飲水溼等陰性代謝產物自能排出體外,而不至於凝聚滯塞為患。陽氣一通,則諸症皆可霍然而解。

◎陽化氣,陰成形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腫、子宮肌瘤,這是怎麼回事呢?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若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痰濁水飲等陰邪就會凝滯,滯塞不通,即變成囊腫、增生、腫塊等陰性病理產物,且往往發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若胞宮陽虛則成子宮肌瘤;卵巢陽虛則成囊腫等。其正確治法是扶陽以化氣,通陽以排濁。

不少陰濁瘀血凝滯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種腫瘤、囊腫、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陽排濁。如何通陽呢?或用麻黃、細辛、附子、乾薑、吳茱萸之類溫熱性的中藥,或用針灸,特別灸法,能扶陽、壯陽、扶陽、通陽,最善化陰濁。再者,平時生活中需避風寒、慎起居、節飲食,可使陽氣不損,有利於康復。

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在內則為腫塊、增生、諸痛等。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扶陽。使陽氣充足並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於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藥,或用針灸,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陰盛陽虛,多三陰病證

陰盛陽虛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陰病證。一方面陽氣內虛而升發無力;另一方面陰寒痰飲溼濁等既矇蔽又傷損陽氣,如此形成惡性迴圈,導致體質持續下降。動能昇陽,像這類的病人一定要堅持運動鍛鍊,並重視健康的生活飲食起居,使陽氣振奮起來,慢慢地可以氣化掉一部分陰濁。若能以重灸扶陽,則效果更好。

頭位於身體最高處,得陽氣最足,亦最容易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因此,平時養生當重視頭部避風保暖,天冷或風大則需戴帽子。頭髮不僅能散去頭部的鬱熱,亦是保護頭部陽氣的天然屏障。若已經外感風寒,則不建議馬上理成短髮,因為驟然理成短髮則頭部屏障減弱,風寒邪氣更容易侵襲,反而會加重感冒。

◎經常感冒-重灸扶陽最好

有網友問:抵抗力差,經常感冒怎麼調理?從中醫來看,所謂的抵抗力即是陽氣的衛外功能。陽氣旺盛則衛外功能強,邪氣被抵擋在體外,因此不容易感冒。若陽氣衛外無力,外邪侵襲導致營衛失調,即易反覆感冒。扶陽氣用灸法最好。可經常灸大椎或身柱穴,能鼓舞督脈陽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大人小兒都可用灸。

◎陽氣的旺盛程度決定著體質的強弱

不少年輕人體質偏弱,我分析其原因,一則或學業較重,思慮過度;或工作壓力大,焦慮緊張,導致脾氣暗耗,後天之本失養;二則不肯早睡。陽氣夜則歸陰,與陰相交,為第二天陽氣升發積蓄力量。若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則虛耗於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陽,陽耗則體質必差。

◎異常汗出,必是陽擾

周身各處若一處陽氣所在,則一處能正常汗出;若一處陰陽失調而陽氣自內擾動,則一處陰津外洩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見頭汗出,是陽氣擾動於頭;只見手心汗出,是陽氣擾動於手心;只見胸部汗出,是陽氣擾動於胸。總之,凡異常汗出,必是陽擾。先要判斷陽氣所在的病位及六經層次,心中有數,自能手下見功。

◎精神異常,擾動心神

臨床曾見有病人妄見妄聞,如有神靈。從中醫來看,這是腎水不固,其中內藏的相火升浮於上,擾動心神,因此表現為異常精神。其治需收斂浮火,使歸於腎水之中。可用從陰引陽法,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並且趁夜晚服藥。則陽根系於下而不能上脫,正如夏至於陽氣最旺時一陰初生,天地之間翕然從其陰。

◎諸疼痛,需溫暢陽氣

對於關節急性疼痛,醫生往往建議冷敷,說可阻滯血流,緩解區域性腫脹疼痛。中醫認為,凡諸疼痛,皆屬氣血不通。熱則氣血流通,寒則氣血凝滯。因此,凡諸疼痛用湯藥內服外敷或針灸,總需溫以通暢陽氣,行氣活血,而不是相反。若濫用寒涼,雖有暫效,但寒氣留滯,氣血難行,漸成瘀血,反致痼疾,纏綿難愈。

◎面板瘡瘍,湯藥與灸法合用

面板瘡瘍等多屬皮下鬱火,其治當清瀉鬱火,不妨湯藥與灸法合用。重灸能拔毒、散火,兼可回陽,使皮下鬱火隨艾火而散去,其功甚大。且重灸溫暖,絕無傷損中焦陽氣之虞。面板瘡瘍諸病雖見熱癢紅腫,但切忌濫用寒涼,易致生化乏源,反會使病情纏綿難愈,甚至變證叢生。

我治療青春痘、各種瘡毒或外傷引起的傷口不癒合,多取身柱與大椎穴。身柱善治癰疽,瘡瘍,能促進創傷的面板癒合,與大椎配合,效果更增。尋究其理,身柱橫平肺俞,肺主皮毛。且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元陽,主生髮生長。大椎為手足三陽之會,陽氣最旺。此二穴能通暢周身陽氣,陽氣宣通,諸瘡自愈。

◎陽衰昏迷,可重劑扶陽

我曾在某西醫院ICU會診一老年患者,肺癌術後一個月,一直陷入昏迷,且身體越來越虛弱。為防止病人躁動,醫生反覆用鎮靜劑,見病人生機漸失,應家屬要求試試中醫。診其脈沉弱無力,四肢蒼白無華,所幸足太溪脈尚可。這是陽氣衰微,神識無所歸依了。即處以重劑扶陽抑陰湯藥,並囑停鎮靜劑,三劑而甦醒。

若室內有垃圾,我們往往先把垃圾收集起來包好,回頭再扔出去。而在扔出去之前,絕不會把垃圾袋刺破,則垃圾容易洩漏出來。同樣的道理亦適合於腫瘤的診治。任何腫瘤都是機體的“垃圾”包,等陽氣健旺時多可自動排出體外,而且不需要人為干擾。若用鉗子把垃圾包捅個洞,去研究垃圾的性質,此法不屬高明。

◎老人手掌發紅,陽氣外洩

或問:老人手掌長期發紅是什麼原因?左右脈也都浮而有力,需要治療嗎?人的一生可按五行分析,少兒時屬木,陽氣升發,脈弦浮;青壯年時屬火,陽氣外散,脈浮大;老年則屬金,陽氣內斂,脈沉緩。若老年人陽氣不收斂而反外浮,則手掌易見發紅,這是陽氣外洩的徵象。此時需用湯藥或針灸以助斂藏相火方好。

◎一切肥胖皆是寒溼瘀濁堆積而成

李可老中醫認為:一切肥胖皆是寒溼瘀濁堆積而成。在我看來,陽虛是肥胖的根本原因,胖子多屬陽虛體質:陽虛不能化氣,則陰濁內滯,聚而成形,即是肥胖。而肥胖又會影響陽氣的宣暢,出現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中風、腫瘤等疾病。因此說,扶陽是治療肥胖的根本原則,陽氣一足,則陰濁自散。

◎大病康復,扶陽為主改善體質

大病康復,一方面需及時治病,這是治標;另一方面要改善體質,這是治本。治病不能只依賴手術或西藥,亦可以用中醫,或服湯藥,或者針灸,都能取得良好效果;改善體質則需以養生為主,飲食、情緒、運動、起居等都要配合起來。歸結到底,所謂的康復,就是把人體的陽氣扶起來,把鬱滯於體內的陰濁排出去。

怎樣呵護自身陽氣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但為了健康長壽,為了享受人生,我們要努力讓自己快樂起來。

◎健康長壽

一則要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這是人生快樂的源泉;

二則要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即使遇到挫折與失敗,也不放棄對快樂的追求;

三則經常有意識地哈哈大笑,這會讓心氣充盈,讓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

四則忘記所有不快。

人與天地相應,天地陽氣變化,人亦應之。春則陽升,人體陽氣亦升,是為木;夏則陽浮,人體陽氣亦浮,是為火;秋則陽斂,人體陽氣亦斂,是為金;冬則陽藏,人體陽氣亦藏,是為水。土為中氣,為陽氣升浮斂藏的樞紐。因此,五行代表的是陽氣的五種變化狀態。五行需活學活用,切不可把五行拘泥成五種物質。

人身陽氣與自然界相通,上午升發,午後收斂,至夜則藏。調理之法,上午要幫助陽氣升起來,古有大小陽旦湯,以昇陽為主;下午要幫助陽氣降下去,古有大小陰旦湯,以斂陽為主。若上午發熱,多是陽氣過升,需適當斂陽,白芍其作用在此;下午發熱多屬陽氣不降,需助陽氣之降。比如,日晡發熱即需斂降陽明。

◎保命之法,重灸第一

何為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重灸能扶陽扶陽,最適合於養生保命。常用的重灸穴位:足三里,能健脾胃,補中氣,通經絡,和氣血;神闕,可溫通元陽,健旺中焦;氣海,能補腎氣,暖脾陽,強壯先後天之本。一年四季都可重灸,每次選一兩個穴施灸,久久堅持,有祛病、養生、延年之功。

◎立冬可重灸

有人問,立冬之後陽氣要斂藏,那還能重灸嗎?我的觀點是當然可以。冬天還有月亮的圓缺變化,還有每天的陽昇陽降,重灸能扶陽抑陰,有助於使每個農曆月以及每天的陽氣升起來。再者,重灸能改善陽虛陰盛的體質,能緩解病痛的折磨,可預防感冒等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因此說,重灸隨時都可以做,冬天也可以。

17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11歲男孩重度肝硬化,只因吃飯習慣!大人也會犯,太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