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全書共八十一難,同《內經》一樣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自一難至二十二難,對脈診作了系統地發揮。書中首創“獨取寸口”及“寸關尺與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脈方法,脈證相參的辨證觀,以天人相應的內外統一整體觀,論述疾病與季節關係、脈象的四時變化、針刺因時制宜。這些內容對後世醫學理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為中醫脈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內經》的診脈法,是全身診脈法,分頭、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又有天、地、人三候。而《難經》的診脈法是“獨取寸口”,其謂“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取法於寸口也。”《難經》對“三部九候”說法與《內經》不同,認為:“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並提出關前屬陽,關後屬陰。其謂:“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難經》對切脈指力的輕重也作了詳細說明,其曰:“初持脈時,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這種以菽法權輕重,以候浮中沉各部之脈,對後世臨床診脈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此外,《難經》還提出“呼吸定息分陰陽”的說法。認為“撥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氣也,其脈在中。”說明撥出為陽,吸入為陰;心肺為陽,肝腎為陰;一呼再動,心肺所主;一吸再動,肝腎所主;呼吸定息,閏以太息,為肺所主。後世醫家把《難經》此說引申為“肺主出氣,腎主納氣”的理論,對治療肺腎虛損疾病提出了理論根據。
《難經》在臟腑方面突出了腎的重要性,建立了“腎(命門)-元氣-三焦”為軸心的整體生命觀。其首次創立的命門學說,《難經·三十六難》說:“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將命門描述為有形的,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仍為診脈的重要參考。
總之,《難經》以發揮經脈為主,在經脈中以發揮脈學最有成就。其中“獨取寸口”的診脈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中醫傳統的診脈方法之一。故司馬遷雲:“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