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攻入顱腔”篇稱,神經外科手術是外科領域最為尖端的年輕學科,是人類試圖用人腦醫治人腦的極限挑戰。CT、MR的出現,讓神經外科醫生能夠“透視”大腦,獲知病灶所在,並在外科顯微鏡的輔助下,抵達大腦中的任何部位進行手術操作,且將大腦損害降到最低。
神經外科手術操作要求非常精細,耗時很長。圖為陳陸馗在顯微鏡下手術。
“神經外科醫生想到的永遠是最壞的結果……”從業26年、累計完成各類顱腦手術1萬例,“身經百戰”的陳陸馗卻還是鮮有得心應手的輕鬆。他說,顱腦手術意外瞬間就能致命,對每一個病人,都要萬分警惕,每一次“攻入顱腔”,都須屏息凝神。
險!腦幹區摘瘤步步驚心
耳鳴、右眼瞼閉合障礙、走路不穩……今年3月,40歲的黃先生在腦幹膠質瘤術後3個月,再次出現明顯不適,MR檢查提示腫瘤復發。經多方諮詢,他找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陳陸馗教授。
腦幹腫瘤、膠質瘤、復發,以上任何一個單獨因素的存在,都意味著手術的艱險。膠質瘤起源於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預後較差,術後往往會復發。而腦幹作為中樞神經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功能,這個位置的腫瘤手術可謂步步驚心。加上患者已經做過一次手術了,區域性瘢痕、組織粘連都讓手術難上加難。
在對黃先生的病情進行全面分析後,陳陸馗決定予行枕下後正中入路腦幹腫瘤切除術。術中在顯微鏡下,見灰白及灰紅色病變,位於腦幹背側,質地稍硬,質脆,邊界欠清晰,血供較豐富。只能一點點小心解剖、吸除,在腫瘤熒光造影的幫助下,儘可能將癌灶切除乾淨。手術整整持續了6個小時。
“神經外科手術操作要求非常精細、輕柔、和緩,耗時很長,對醫生的體力、精力是巨大的挑戰。”陳陸馗表示,為了病人安全和快速康復,手術要儘可能縮短時間,術中開顱、關顱要快,但關鍵環節要放慢速度,操作的精細程度越高,就越能減少對生命中樞、神經、血管、腦組織的損傷,對病人的恢復越有利。
術後,黃先生耳鳴緩解、右眼瞼能夠閉合,未出現偏癱。之後進行全基因檢測接受靶向化療,隨診至今,情況良好。
上:術前MR;下:術後半年MR增強。
據瞭解,腦腫瘤有良惡性之分。但即使是良性腫瘤,只要長在緊要部位,如緊挨著生命中樞、功能區、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生物學行為就是“惡性”的。腦腫瘤一定要積極處理,良性腫瘤應一次切乾淨,對於惡性腫瘤,應在保護病人神經功能的前提下,儘可能切除病變。
“病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是第一位的,手術後要能夠清醒、說話、活動,保留正常的生活能力,這是對待腫瘤切除的基本原則。” 陳陸馗強調。
急!二次腦出血瞬間致命
神經外科手術很難,也很急。原本談笑風生的病人,可能在短短數分鐘內就急轉直下、病危,需要搶救……日前,陳陸馗團隊就接診了一位左側大腦半球腦梗死後出血的危重患者,由於出血量大,發病急,雖急診行“左側開顱腦內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患者還是處於深昏迷狀態,至今一週尚未醒轉。
46歲的譚先生於今年11月9日突然出現雙眼凝視、呼之不應,行顱腦CT檢查提示左側顳葉、頂葉腦梗死並出血(出血量約15ml),予脫水等對症處理後,病情逐漸穩定。後因“反覆發熱伴胸悶氣促”在心內科住院,11月30日複查顱腦CT提示左側顳頂部仍有小量血腫。就在當夜23時許,譚先生再次出現雙眼凝視、四肢抽搐,繼而意識不清、呼之不應,很快陷入昏迷。請神經外科會診,急查顱腦CT提示左側大腦半球大量腦出血,已經是腦疝晚期。
“大量腦出血,幾分鐘內乃至數秒內就能致命!”陳陸馗說,臨床不乏有小量腦出血的病人,突然發生大出血挽救不過來,非常令人痛心。
為什麼腦出血再發出血的機率很高?他解釋道,臨床上,卒中有缺血性(腦梗塞)和出血性兩種,出血性腦卒中的病人往往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血壓急劇升高導致出血。由於小量腦出血可無不適症狀,或內科治療後症狀好轉,病人沒有重視,一旦發生大出血,顱內壓迅速升高乃至腦疝,病人深昏迷、雙瞳孔散大,即使緊急手術也無力迴天。
臨床觀察,二次腦出血的患者有先兆,如原來清醒,慢慢地出現意識模糊,嗜睡,或突然不搭理人,情緒煩躁等異常狀況。“第一次發現腦出血就要特別重視。不論出血量多少,一定要找神經外科醫生看看,判斷是否存在再次出血或血腫擴大的可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陳陸馗提醒道。
快!24小時待命緊急“拆彈”
為了跑贏“死神”,“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成為神經外科醫生的生活常態。
除了高血壓性腦卒中,動脈瘤也是常見的腦出血病因。“動脈瘤破裂後約1/3的病人當場或在轉運、治療過程中死亡,1/3治療後留下重度殘疾,1/3經及時治療成功挽救過來。無論夜裡多晚,都必須急診給這些動脈瘤破裂的病人處理,不能拖到第二天。早一點手術,病人就多一分生存機會,也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陳陸馗說。
動脈瘤術中同樣充滿艱險,一旦瘤體突然破裂,滿視野都是血,病人血壓一下就掉了下去,甚至休克死亡。“對於高難高危手術,神經外科醫生永遠是往最壞的結局去想。” 陳陸馗表示,只有提高警惕,心中有預案,才能第一時間處理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保證病人安全。
複雜顱腦手術對精準性、穩定性要求極高,他的體會是“關鍵步驟憋一口氣”。例如夾閉動脈瘤頸、處理動脈瘤破裂大出血或重要動脈出血時,處理腫瘤與腦幹、功能區、重要神經血管黏連或包裹時,先吸一口氣,屏住氣再進行止血、剪下、分離、吸引等操作,一方面是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一方面是減少呼吸可能帶來的手部細微晃動。一臺手術需要主刀醫生“眼不離手”,“眼不離鏡”,關鍵時刻如同雕塑一般紋絲不動,往往在顯微鏡前一坐就是連續4-6個小時。
“目不離鏡”,全神貫注。
直到今日,依然有許多患者對開顱手術十分恐懼。陳陸馗介紹,隨著神經外科理念的進步,醫生藉助高畫質顯微鏡、內鏡,可以更加微創地解決病人的問題。對比傳統手術,現在神經外科手術開顱創口小了,更實現了顱內深部病變區域處理的微創化,以及對神經、血管、功能區、腦幹生命中樞等的保護。另外,涵蓋疾病預防、診斷、手術治療、重症監護、早期康復、中西醫結合的神經醫學整合化治療模式,也有助於病人快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