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發明中藥煎熬方法的人他是一位廚師,名字叫伊尹。伊尹精通烹飪技術,又懂得一些藥物的功效、效能。他常常想:藥物若能象烹調食物一樣進行煎煮,取汁服用,藥效一定很高。經過他反覆實踐,終於發明了治療疾病的湯液。

煎藥方法,大有學問。如果煎法不當,不但會降低藥效,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煎出高品質的藥汁。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煎藥技術。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

那麼,中藥應當怎樣煎熬呢?我給大家詳細講一講,

一、選好煎熬中藥的器具,

選擇好煎藥工具是煎藥的首要環節。煎藥最好選用砂鍋或搪瓷鍋。最近很多使用不鏽鋼的也可以,不宜使用鐵鍋,鋁鍋煎藥。中草藥中含有一種叫鞣酸的化學物質,它碰上鐵和其它貴重金屬會生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鐵或其他鞣酸鹽。它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另一方面,草藥中具有治療作用的生物鹼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於水,降低藥效。

此外,煎藥用鍋必須清潔,每次煎藥完畢最好立即去渣洗淨。鍋內若殘存一些藥渣,將會影響再次煎藥的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煎一劑藥,應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則無端地延長藥物煎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失效,況且藥汁太多,患者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則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且易煎幹。

煎藥前先將藥物浸泡20~30分鐘,一般煎藥時水面以高出藥面1~2橫指為宜。當然,用水的多少也應根據藥物種類來確定。

還應當根據醫師處方中的用藥量(即藥味的多少)來確定。

煎藥時,水要一次加好,不宜再頻頻加水,這不利於藥物的分解。若藥物吸水膨脹,水被吸盡,可酌情加點開水。

三、掌握火候的大小

古人對煎藥火候,有嚴格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曾說:“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也。”若用火過急,會使湯液沸騰外溢,造成浪費;另外,藥汁也會很快熬幹,藥效不能充分煎取出來,且容易煎幹。小火煎煮則費工費時。常採取急火煎沸,慢火煎至液成的辦法。一般感冒藥不宜久煎,多以急火煎取;滋補藥則宜小火久煎慢燉。

四、不同的藥物對煎熬的時間長短有要求

藥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煎出藥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藥效的。因此,把握好藥物的煎熬時間亦極為重要,它們常根據藥物的質地和功用來確定。

1.滋補類藥物:俗稱“補藥”。這類藥物多系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地堅硬厚實,難於溶解,煎藥前常須搗碎,並適當延長煎藥時間。一般頭汁煮沸後,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時;二汁煮沸後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須燜煮數小時以上。

2.解表發汗類藥物:俗稱“清熱解毒藥”。這類藥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其質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熬太久則易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藥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鐘即可。

3.一般性藥:即普通治療藥,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視其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煮沸後再煎半小時即可。

另外,介紹幾種特殊的中藥煎熬方法。

1.先煎:有時,醫生開完處方,會告訴你其中一味或數味應當先煎。這是因為,一個處方中,不同的藥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些藥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有效成分,有些藥則未必。礦石類及有殼的果實類藥物應先煎,有毒類藥物如附於、川烏,草烏等則更應先下久煎,以減輕毒性。

2.後下:多指含有芳香氣味,久煎易失效的一類藥物。另外,有一些藥,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後下,如大黃等。

3.包煎:多是帶有絨毛或質地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以及易粘、易被煎糊的藥物。絨毛在藥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後刺激咽喉。易引起劇咳。質地輕的種子浮於水面,藥汁沸騰時易溢位鍋外,所以最好包煎。

4.另煎或沖服:多是一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人蔘、羚羊角片等。若將之與眾多藥物混煎並作為藥渣棄去,則太浪費,故應先煎好再兌入藥汁服用。還有一些藥,根本用不著水煎,只須加熱溶化或磨汁兌進藥液沖服,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克羅恩氏病是腸道腫瘤嗎?如何預防以及避免它的併發症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