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糖尿病患者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糖尿病高發也間接導致心血管病人增加。據統計,2019年全球 20~79 歲成年人糖尿病的患者達到 4.63 億,中國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298億,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有研究稱,糖尿病與動脈硬化關係密切,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發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發病率的3到4倍。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應激氧化、脂代謝紊亂等這樣因素都容易導致血管硬化。主要是造成血管內皮出現損傷,炎性細胞聚集,低密度脂蛋白被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附著在血管內皮層上長此以往血管就會出現硬化,然後出現狹窄甚至閉塞的症狀,最終導致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1、血糖升高。患者發生糖尿病之後,不管是一型的還是二型的,如果血糖持續處在高水平,就會對組織和血管造成毒害作用,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展。特別是肥胖者,胰島素處於抵抗的狀態,如果血糖持續性升高,會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就會引起心血管疾病。

2、脂肪代謝紊亂。有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體內都會存在糖代謝紊亂,這會導致脂肪代謝紊亂,發生血脂異常、甘油三酯升高、膽固醇升高,最終會導致血管腔發生病變,容易發生心肌病或者是冠心病。

3、血小板功能異常。糖尿病發病緩慢,時間越長血小板功能就越亢進,就會促進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體內的超氧化合物活性下降,無法清除自由基,從而就會引起心肌和血管發生損傷,出現心血管疾病。

糖化血紅蛋白用於診斷糖尿病

隨著國內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國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也越來越重視。最近在11月底釋出的最新一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其中的亮點之一就是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納入到了診斷標準。

在國際上,WHO早在2011年就建議在條件具備的國家和地區採用糖化血紅蛋白(HbA1c)診斷糖尿病,診斷切點為≥6.5%,但之前由於我國各地區測定HbA1c標準化差別較大,尚未能統一診斷標準。在我國之前的指南中,均未把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而是作為血糖控制的評價指標。

國內許多專家學者也認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被低估了,呼籲與國際接軌。終於在最新版的指南里,在經典的3項診斷標準後面,增加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其標準與WHO的推薦一致,為≥6.5%。從新指南可以看出,我國在2型糖尿病的診斷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將使糖尿病的診斷與防治更加精準,個體化及人性化。

如何透過日常生活預防糖尿病?

1、飲食控制。不僅控制主食的多少,更要限制每天進食的總熱量。不是不能吃甜食,而是要取決於食品的熱量高不高。如白糖、冰糖、紅糖、蜂蜜、果醬、各種甜點、巧克力、冰淇淋、含糖飲料的攝入,所含熱量較高,吸收後會明顯升高血糖。

“糧食換水果”的原則。例如,每天可減少半兩主食(生米25克或米飯60克左右),來換取進食一定量水果的機會。水果中所含糖分大都為果糖,比蔗糖甜度高,但吸收不如葡萄糖快,升高血糖作用相對較緩慢。補充適量食物纖維及維生素,平衡健康飲食。

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吃含有蛋白質、膽固醇過多的食物,因為這些物質進入人體後,如果多餘,還是會轉化為糖,影響血糖水平。患者日常可進食適量瘦肉、雞鴨肉或者魚類,但不要吃肥肉等膽固醇過高的食物。

2、合理規律運動。運動對防治糖尿病效果顯著,尤其是能大量消耗肌糖原的運動方式,比如高強度短時間的有氧+無氧混合運動,快速蹬車、高速衝刺跑、高強度健身操等,效果都很好。

3、調整心態。患者可結為朋友,互相督促、鼓勵,一起控制好飲食,規律運動,心態也會慢慢改善,血糖會更容易保持穩定。

4、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者,應積極控制血糖,遵醫囑用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0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面對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我們能做些什麼?“骨轉針”能逆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