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專家門診,一位專程從河南來就診的程女士非常開心,因為聽從我的建議後她膽囊裡的結石神奇的消失了,程女士幸運的逃過了一刀。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程女士二個月前因“骨關節疾病”連續輸注頭孢曲松半月,骨病雖然好了程女士卻莫名其妙出現了肚子痛,一檢查,B超和CT檢查提示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當地醫生建議馬上手術,但程女士十分的不解,半年前體檢膽囊還是好的,怎麼說結石就結石,而且發展到要手術的地步了,程女士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結石”,於是在好大夫上諮詢我的治療建議。考慮她已經症狀緩解,我建議她服藥消炎利膽中成藥一月後複查,於是一月後程女士專門趕來了我的專家門診。
參加工作以來,我共遇到過五六例這類患者,其中3位為兒童,他們的結石都在停藥後不久自己消失了。
臨床上,引起膽囊假性結石最主要的藥物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包括頭孢曲松鈉、頭孢替胺、頭孢噻唑鈉、頭孢唑肟鈉、頭孢替唑鈉、頭孢呋辛鈉等,其中最容易引起結石的為頭孢曲松鈉。此外,有些避孕藥也可導致膽囊假性結石發生。長期禁食或腸外營養也會導致膽囊膽汁淤積,繼而產生結石。
頭孢菌素
今天我將以“頭孢曲松”為例來科普一下醫源性(藥物)導致的“假性”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
頭孢曲松鈉致假性結石特點:1. 結石的主要成分為頭孢曲松鈣鹽,少部分為膽固醇結晶和膽紅素鹽晶體;
2. 頭孢曲松鈉致假性結石症常無明顯臨床症狀,且早期不易發現,但是結石形成後消失也快,且可自行消失;
3. 兒童常見。
頭孢曲松致石可能機制:1. 藥物濃度及用藥療程與結石形成
根據頭孢曲松鈉藥代動力學分析,靜脈應用頭孢曲松鈉後,其在血漿中的半衰期較長,在人體內不被代謝,以原型排除體外,60%經腎臟排出,而40%經膽汁和腸道排洩,故在膽汁及腎臟中的濃度較高。 Park等[10]在1991年就提出頭孢曲松鈉在膽汁中的濃度比在血液中的濃度高出20~150倍。在消化間期,經肝臟分泌的膽汁大部分貯存於膽囊內,而膽汁中含有的大量原型的頭孢曲松鈉也隨之沉積在膽囊內,如果用藥時間長及劑量大,那出現結石的可能性就會相應的增加,容易形成膽囊結石。國內外相關學者透過在臨床用藥後觀察患者出現膽囊結石的情況,總結認為年齡>18歲的青年,每日劑量(頭孢曲松)>2 g、療程5 d以上被認為是頭孢曲松鈉相關性膽囊結石發生的高危因素。
2. 膽汁淤積與結石形成
頭孢曲松鈉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抗生素更易引起膽囊結石的原因是:它能增加膽汁內的沉澱物。有的學者透過體外實驗提出,此類結石的出現主要是與血白蛋白有關,頭孢曲松鈉與膽紅素競爭性結合白蛋白,其與白蛋白的親和力比膽紅素高,因此當頭孢曲松在膽汁中瀦留時間過長,引起其在膽汁中的濃度增加時,膽汁中的間接膽紅素增加,從而增加結石形成的可能性。
3. 膽囊收縮功能與結石形成
近年來有學者透過臨床用藥觀察及腹部彩超隨訪,認為頭孢曲松鈉可能是透過影響膽囊的收縮功能而產生膽囊結石。有學者透過他們的實驗研究,提示用藥後對膽囊的收縮功能產生影響。至於使用頭孢曲松鈉後如何損傷到膽囊的收縮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明瞭,可能與其損傷膽囊平滑肌有關。
4. 其他因素
患者伴隨的脫水、禁食和手術操作等均可能促進膽囊結石的發生。
臨床表現頭孢曲松鈉相關性結石常無明顯臨床症狀,於用藥早期不易被發現,一般在用藥8—17 d內可在超聲下發現結石。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右上腹脹滿、隱痛、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極少數出現上腹劇烈疼痛,出現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併發症。雖然多數頭孢曲松鈉相關性膽囊結石患者並無臨床症狀,但近年有越來越多臨床觀察及研究報道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部分需行手術治療,應引起臨床足夠的重視。
輔助檢查頭孢曲松鈉相關膽結石彩超表現為膽囊內光點或強回聲光團,邊緣欠清晰,其後聲影常較弱。CT顯示此類膽結石密度較高、質地均勻,多呈泥沙樣。
總結臨床尤其是兒科運用頭孢曲松鈉應積極預防其相關膽囊假性結石的發生。
其次,積極處理高危因素,如高燒、低蛋白血癥、體液丟失等。
再次,避免同時補鈣,尤其是靜脈補鈣。
最後,若有必要,甚至可避免使用該藥。
若假性膽囊結石一旦形成
應立即停用頭孢曲松鈉,並可使用消炎利膽藥物,定期複查B超,如6個月後仍有結石存在,再考慮行膽囊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