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轉自“腫瘤瞭望-消化時訊”

直腸癌放射治療:新輔助放化療助力腫瘤降期,器官保留有望

郭啟帥教授:從全球資料及我們重慶的資料來看,結直腸癌發病率相對較高,生存率相對較好,但中西方之間、中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之間仍存在差距。根據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資料,直腸癌5年生存率為50%至60%之間,與全球和全國的資料基本一致。而去年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資料顯示,上海的直腸癌5年生存率達到70%以上,與歐美國家的資料相差不多。透過分析,這除了與患者本身的因素有關外,還與我們的治療模式相關。目前發達國家都提倡多學科治療,在我國東部地區也是多學科參與,而西部地區直腸癌的多學科治療仍處於起步階段。

根據腫瘤的位置,直腸癌可分為高位、中位和低位。目前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是術前同步放化療+手術+輔助治療。對於中低位Ⅱ~Ⅲ期的直腸癌患者,我們希望透過新輔助治療能夠達到腫瘤的降期;此外,部分直腸癌患者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對生活質量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我們也希望透過新輔助治療實現腫瘤降期後,能夠保留器官。2020年ASCO上直腸癌放療方面的進展主要有三個:①RAPIDO研究:該研究顯示,短程放療+化療+直腸癌全系膜切除(TME)的方案取得了很好療效,這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臨床實踐;②PRODIGE 23研究顯示,三藥聯合(伊立替康+奧沙利鉑+氟尿嘧啶)的新輔助化療方案,在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使pCR率和降期率明顯提高;③OPRA試驗:該研究旨在探討觀察等待的器官保留策略,即將輔助化療提到術前,直接同步化療再做化療,或者化療後再做同步放化療,然後透過腸鏡、直腸指診及其他影像學檢查判斷評估,達到臨床完全緩解(cCR)是否可免做手術,目前看該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的資料顯示,同步放化療後觀察等待的治療模式雖然對DFS無明顯影響,但對於達到cCR的患者可保留其器官。

腸癌輔助治療:輔助化療時長已定,免疫評分最佳化分層管理

郭啟帥教授:梳理今年的ASCO GI、ASCO及ESMO的一些系列研究,在輔助治療方面,有兩項研究結果值得關注。①IDEA研究5年最終結果:IDEA研究探討了輔助化療的時長問題。IDEA研究的前期研究結果雖然在總體人群中未達陽性結果,但分層研究提示,對於T1~T3N1的低危結直腸癌患者,兩藥化療6個月和3個月無明顯差異。而2020 ASCO年會上公佈的最終5年資料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②IDEA法國佇列研究:該研究探討了免疫評分在輔助治療方面的價值。一般情況下,輔助化療的時長應考慮腫瘤分化程度、T分期、腸梗阻以及基因檢測是MSS還是MSI-H。而該研究則根據術後免疫評分的高低來確定輔助化療的時長。結論認為,免疫評分是Ⅲ期腸癌的獨立預後因子。術後免疫評分低的患者,輔助化療3個月和6個月無明顯差異,對免疫評分高的患者則建議輔助化療6個月。免疫評分可納入腸癌患者術後分層輔助治療的標準。

腸癌靶向及免疫治療:MSI-H型收穫頗豐,MSS型前路漫漫

郭啟帥教授:對於晚期/轉移性Ⅳ期結直腸癌患者,有5%為MSI-H的患者,需進行系統治療。今年ASCO上的一項口頭報告——KEYNOTE-177研究,篩選MSI-H的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對比帕博利珠單抗和標準化療(兩藥或三藥聯合)一線治療的效果。研究設立PFS和OS雙終點。結果顯示,PFS從8.9個月提高到16.5個月,相當於帕博利珠單抗單藥就可提高一倍的PFS,而且12個月和24個月的PFS率也很高。這項研究將對臨床實踐產生深遠影響。近期該研究全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根據對該研究結果的投票,國際上大部分專家建議,MSI-H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應首先應用免疫治療,且將帕博利珠單抗列為一線治療。預計未來的NCCN指南將據此作出更新。

轉移性結直腸癌中約95%為MSS型患者。2019年ASCO GI年會上報道了日本的一項研究——REGONIVO研究,顯示瑞戈非尼+“O藥”(納武利尤單抗)對MSS型腸癌有不錯的療效。2020年ASCO GI上REGONIVO研究更多生存資料公佈。該研究納入轉移性胃癌和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各25例,在25例結直腸癌患者中,只有1例為MSI-H,其餘24例全部為MSS型患者。結果顯示,轉移性胃癌患者中PFS為5.6個月,轉移性結直腸癌中為7.9個月,OS在胃癌患者中為12.3個月,轉移性結直腸癌中OS還未達到,但已經有超過12.3個月的趨勢。

對於MSS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可能是後續研究的方向之一。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單純肺轉移患者可能採取上述治療模式效果相對較好,而對於存在肝轉移或肝轉移合併其他轉移的患者,效果則並非如報道的那樣好,益處多體現在疾病穩定(SD)上。因此,免疫治療在轉移性結直腸癌中有很多進展,但主要集中於優勢人群——MSI-H型患者,而對於MSS型患者免疫治療的探索還有很多路要走。

探索MDT模式下的腸癌管理:我們在行動

臨床治療方面,我們中心對直腸癌的同步放化療策略進行了適當改變,結直腸癌的pCR率達到了20%以上,高於國際和國內其他的報道。此外,鑑於2020年ASCO上的相關報道,以及我們和外科醫生的交流,我們也在考慮,臨床實踐中,對於同步放化療的直腸癌患者,是否可以在術前進行直腸指診、內鏡檢查、磁共振檢查、活檢、腫瘤標誌物檢測等,如果上述檢查均很好,經專門的團隊判斷達到cCR的患者與pCR一致,我們是否可以在後續採取觀察等待的治療策略,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是我們後續研究的一個方向。

此外,作為放療中心,雖然我們目前參與的結直腸癌臨床試驗不多,但透過其他瘤種如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也在進行放療聯合免疫治療,或者聯合其他藥物治療的探索。

在同步放化療藥物治療方面,章真、朱驥教授牽頭的以UGT1A1基因作為引導的CinClare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伊立替康+卡培他濱+同步放化療使直腸癌患者的pCR率翻倍,達到33.8%。而英國一項旨在探索卡培他濱加放療基礎上聯合伊立替康的多中心Ⅲ期ARISTOTLE研究卻是陰性結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伊立替康的劑量未達到。因此,國內外都在探索不同的組合方式、不同的新輔助化放療方案、如何優選患者,使觀察等待策略或其他治療方式在提高療效的同時,能夠達到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總結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惡性腫瘤中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在中國惡性腫瘤中分別位列第三位和第五位;結直腸癌發病年齡跨度較大,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年輕患者也可能出現遠處轉移。因此,從國家、醫院、科室層面,我們應大力推行腸癌早篩,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推行以MDT模式為依託的規範化與個體化相結合的結直腸癌綜合治療;積極開展腸癌MDT研究,以循證醫學證據指導臨床實踐,改善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質量。

11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兒科用藥,大家都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