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我孩子得病好幾年,開始不承認有病,不吃藥,病老犯。後來聽話吃藥了,可就是太懶,啥也不幹,全靠我和他爸。現在不出門,見人也不招呼,對我們也不關心,光耍手機,白天晚上都過顛倒了。誰都說不動,咋辦呀?”一位阿姨無奈的向我詢問。

一、首先區分一下到底是“病”,還是“懶”?

“懶”是壞習慣。不一定是病,還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例如家庭教育,生長環境,自律性等等。社會上有不少人雖然沒有精神病,智商也沒問題,卻眼高手低,心志幼稚。說多了還與家人敵對,整天宅在家裡啃老。是毛病!

有不少重性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前期經過治療,陽性症狀中的:“興奮猜疑,幻聽自語”等症狀最先減輕。剩下的陰性症狀中的:“孤僻懶散,自閉淡漠”還沒有好轉。儘管仍在服藥,卻還是:“不出門見人,不工作學習,不交往,不換洗”等脫離社會綜合徵,核心內容有三點:

a、孤僻不與人交往,懶散個人衛生差,對待親人情感淡漠,對未來無計劃打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b、情緒低落,自卑自責,悲觀消極,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睡不好,吃不香,憔悴消瘦。常與旁人對比,自慚形穢,自感生不逢時,牢騷滿腹,怨氣沖天。

c、是a和b的雜合體。

二、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病人出院後沒有堅持社會功能的康復訓練!

圖源網路

正如案例中母親反映:“誰也說不動”。

提示:家人對病人社會功能的康復訓練無法起到督導作用。儘管病人還在吃藥,精神病性症狀得到了部分改善,但是後期社會功能的康復訓練無法落實。而社會功能康復訓練恰恰是我們病人能否迴歸正常生活的關鍵環節之一。就像剛剛做完腦部手術的病人,恢復期除藥物治療以外,還必須加強功能康復訓練,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只曉得讓病人“養病”,怕累著,怕刺激導致病情復發。連日常生活自理都被家人代勞了。讓病人自己都覺得是在“養病”,理所應當享受著“被供養”的待遇。再加上不少病人都是“窩裡橫”,“門後的霸王”,家人說不動,甚至不敢說。

三、怎麼辦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住院治療。因為在醫院除了得到正規系統的藥物和物理治療以外,住院的關鍵是能使病人接受到系統的社會功能康復訓練,改掉壞毛病。

1、作息規律,生活有章。如按時起床睡覺,吃飯服藥。

2、生活能夠自理,培養良好習慣。如按要求洗漱換衣,治療鍛鍊。

3、集體生活,加強溝通交流,提高人際交往,改善情商心智。

特點:無手機,改毛病,身體好。使病人在住院期間,就像新兵連軍訓一樣,養成獨立自理的良好習慣。

2、杜絕手機,電腦。不要用對待正常人的方式苛求他們,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勵,讓其樹立信心,為後期迴歸社會做好準備。

3、如果病人不太聽話,複診可以每週一次,醫生的震懾會更有力度。

五、病人能否重新迴歸社會,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病情穩定(出院後遵醫囑服藥至少3月~半年,病情未復發)

2、配合醫生治療(複診調藥,規定要求)

3、服從家人管理(吃藥、生活自理,幫做家務)

有不少病人家屬反映,過去沒病的時候,在家啥也不幹。經過住院治療,回家後不但病好了,就連以前的壞毛病也沒了,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早睡早起,積極勤快。不但很多事情自己幹,而且還會幫家人做家務。

所以,社會功能的康復訓練能幫助病人改掉過去的不良習慣,重新構建新的生活方式,獨立自主,自律自強,醫生、家人、病人三者協調互動互助,讓每個病人重獲新生,迴歸社會,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

25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Uzi 直播吃燒烤及水果引熱議,糖尿病人能吃這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