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期發文預告:疼痛論治、論中醫的流派。本系列結束,開啟第二系列,深入淺出方解傷寒。
發文規則:週一、週三、週五發“邁入中醫之門”系列文章,週二或週四發散文系列。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現代科學語言解讀中醫,幫助讀者建立系統的中醫思維,不同層次都能有收穫及心得。為把道理講清楚,每篇文字都會較長,適合慢慢品味。
手腳冰涼是現代社會常見的體質性疾病,患有此類症狀的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在女性或者男性更年期時間之後,又很容易發生手腳發熱心煩的症狀,《黃帝內經》把這兩種情況稱作“厥證”。所謂的“厥”,是指陰陽之氣不能正常交接。
人體中陰陽兩種能量是連續不斷運動和轉化的,腳部屬“陰”,頭頂屬“陽”,陽氣從腳部開始“由陰化陽”開始不斷壯大,到頭頂最壯大,因此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頭部比腳部高2攝氏度,而且我們頭部相比腳部不太怕冷。陽氣到頭頂發展到最大後,又開始逐漸轉化為“陰”,“陰升化陽,陽降化陰”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能量轉化迴圈。從人體的經絡循行圖上可以看到,人體肝、脾、腎屬“陰”的經絡行走方向是從下至上的,膽、胃、膀胱屬“陽”的經絡是從上至下的。陰陽兩兩相互對應的經絡,如肝膽、脾胃、腎與膀胱形成一對迴圈。如果肝系統的生髮之氣(陽氣)不足,則肝系統中的陽氣則不容易生髮壯大,如果膽系統的下降之氣(陰氣)不足,則容易出現陰氣不能沉潛,其他兩對經絡的情況類似,人體就會出現頭部愈熱,腳部愈涼,所謂的“陰陽不相交”的局面。反之,如果肝、腎、脾系統中津血(陰氣)不足,陽氣就會相對過亢而腳部發熱。
《黃帝內經. 厥論》雲:陽氣衰竭於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於下,發為熱厥。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彙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熱。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彙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精氣而形成的?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陽明經脈匯合之處。一般來說,人體在春夏季節是陽氣偏多而陰氣偏少,秋冬季節是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有些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陽氣偏衰的季節縱慾、過勞,使腎中精氣耗損,精氣虧虛於下而與上焦之氣相爭,雖爭亦不能迅速恢復,精氣不斷溢洩於下,元陽亦隨之而虛,陽虛生內寒,陰寒之邪隨從上爭之氣而上逆,便為寒厥。邪氣停聚於中焦,是胃氣虛衰,不能化生水谷營養經絡,以致陽氣日益虧損,陰寒之氣勝於內,所以手足厥冷。黃帝問道:熱厥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道:酒入於胃,由於酒性剽悍徑行面板絡脈,所以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顯得空虛。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液營養,若飲酒過度,脾無所輸送則陰經虧虛;陰津虧虛則剽悍的酒熱之氣乘虛入擾於內,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陰精化生無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營養四肢。這種人必然是經常酒醉或飽食太過之後行房縱慾,致使酒食之氣鬱居於脾中不得宣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結,醞釀成熱,熱盛於中焦,進而波及周身,因有內熱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濃烈的,腎的精氣必受其損傷而日益虛衰,陰虛陽盛,形成陽氣獨盛於內的局面,所以手足發熱。
《黃帝內經》的上述這段話,分析清楚了手腳冰涼和手腳發熱根本原因。
簡單說來,手腳冰涼可以分為兩種原因,一是人體內的精氣不足,二是人體內“傳送”精氣能量的“道路”不通。
人體的“精氣”如同身體的“汽油”,人體需要“燃燒汽油”轉變為能量以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活動,當精氣不足提供的能量不夠時,身體經常處於低迴圈代謝水平,吃下去的食物也不能被有效吸收轉化為“精血”用來滋潤供應人體,有些人是先天精氣不足,有些人是後天消耗精氣太多導致。對於精氣不足導致的手腳冰涼,可參照仲景治療虛勞病的思路,通常腎氣丸、薯蕷丸、炙甘草湯都是選擇的組方。如果五臟中體現出以腎精不足為特點,可以腎氣丸加減為主要治療思路;如果五臟體現在以肝精不足為特點,可以炙甘草湯加減為主要治療思路;如果五臟體現在以脾精不足為特點,可以小建中湯、人參健脾丸等組方加減為治療思路;如果五臟體現在以肺精不足為特點,可以用薯蕷丸、麥門冬湯等組方加減為治療思路;如果五臟體現在心精不足為特點,可以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柏子養心丸等思路進行加減治療。
對於已經形成虛損型的體質,除了藥物的治療外,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意識,儘量做到降低慾望,努力把“恬淡虛無,精神內收”作為修煉和鍛鍊的目標,減少精氣的耗損。
對於人體內精氣“傳輸道路不通”導致的手腳冰涼,通常有兩種比較典型的情況,一是“氣機”不通導致,通常採用四逆散的思路進行治療,二是血脈不通導致血液傳遞不暢、手腳充血不足導致的冰涼,這種通常用當歸四逆湯溫通血脈來處理。
手腳發熱的原因通常有三種,一是身體陰血導致不足導致陽亢,二是人體的生長宣發之氣不足導致氣機鬱結而發熱,三是身體內水液滯留導致的氣機不通,對外宣散不力導致形成的鬱結之熱。
1. 人體內陰陽兩種物質,陽氣主動,負責身體從內向外宣發的力量,陰氣主靜,負責從外向內身體內回收的力量。從人體的血液執行模式可以看到,人體在心臟的推動下透過動脈血管將血液輸布至全身,而透過靜脈血管將血液迴流到心臟,在迴流的過程中,人體大部分的靜脈脈血管首先彙集到肝臟,肝系統起到了回收和“貯存”“靜力”的作用。如果肝系統的“回收”和“彈性”力量不足,則靜脈回血力量就不足,臨床很容易出現手腳發熱和“心煩”的症狀,手腳發熱是因為陽氣不能順著靜脈迴流,心煩是因為血液不能迴流心臟導致心煩。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通常採用黃連阿膠雞子黃的治療思路,組方黃連苦寒,黃芩清除相火,這兩味藥苦寒,苦寒的性質屬陰,具有“冷靜”和“回收”的力量,白芍可有效改善靜脈系統的回血,阿膠和雞蛋黃有滋補心血的效果。由於很多慢性手腳發熱的病患同時也存在陽虛症狀,筆者經常將黃連阿膠雞子黃同四逆湯合用,如果辯證準確,通常能快速見效。
人體脾胃負責中焦的運轉,亦可透過小建中湯的思路來化裁處理。《金匱要略》在虛勞篇的原文曰:“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意思是當人體慢性虛損,腸胃出現陰陽不調時,中焦運化不足就會出現生髮氣機不足血液不能輸布到四肢而身體疼痛,同時血液不能回收而手足煩熱,津液不足而咽乾口燥,這時採用小建中湯的思路調和陰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
2. 人體內氣機宣發不足通常也會導致陽氣下陷而手腳發熱。同第一種情況相比較,第一種情況常見於慢性虛損型體質,人體氣機宣發不足常見於身體內太陽系統的宣發不力,營血不足傳送到體表的狀況,筆者通常採用桂枝湯的思路來處理,或者通過桂枝湯加阿膠的方式透過加強人體營血和宣發和補充營血的方式來實現。筆者曾診治過一老嫗,時常在黃昏時刻手腳發熱、心煩,診其脈,時常浮而略弦硬,脈浮是表氣不足,宣發無力的表現,弦是肝氣不能宣發的緣故,脈硬是營血不足的緣故。治療先用桂枝湯宣發同時滋補營衛二氣,最後用桂枝湯加阿膠補充陰血以控制其療效,同時起來改善體質的作用。
3. 身體內如果脾腎長期虛弱很容易導致水液滯留身體內,水液滯留在臟腑、皮肉之間很容易導致人體的氣機運化宣發失常,這種情況因水液阻滯氣機流通,同時水液本身滯留也可引發手腳發熱,尤其是積攢在身體皮下很容易形成所謂的“黃汗”,我們在《水腫病論治》中曾經做過較為詳細的分析,具體情況應辯證施治。
(2)如果你想學習自學中醫,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長期關注與學習的心理準備,認真學習文章與影片,這樣你才能逐步成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師,有效的應對日常常見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國。
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一些偏方,或者快消方法,在此答覆如下:
作為醫者,最大的期望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外包給醫院或者他人。
自己懂自己明白,才不至於有病亂求醫,才能避免過度醫療對身體的傷害。
更多文章,請到本號文章中查閱。